教研动态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改教研>>教研动态

正文

    技术赋能探新路 深耕教研促成长

    ——宁化一中教师赴泉州第十一中学参加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基地校开放活动

    发布时间:2025-03-31作者:孙红萍 张秀兰审核:初审:张金秀 复审:江宏 终审:温建益点击:
    附件:

      春意盎然,教研同行。3月25日,宁化一中孙红萍和张秀兰老师与宁化县教师进修学校老师们,赴泉州第十一中学参加由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基地校开放活动。这场以“深耕教学创新,赋能教师成长”为主题的教研盛宴,让参会教师们深刻感受到技术赋能教育的蓬勃生机,也重新点燃了她们对教学改革的热情与思考。

      顶层设计引领教师发展航向

      上午的活动在陈能相校长《创新校本教研模式,推动青年教师成长蜕变》的专题讲座中拉开帷幕。陈校长强调"教师发展是教育质量提升的第一引擎",系统阐述了"三维四阶"校本教研体系:以课堂教学问题为原点,构建"课题驱动-跨科融合-技术赋能"三维发展路径,通过"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名师-专家型教师"四阶成长模型,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圈。其提出的"教研即成长"理念,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创新范式。

      技术融合重构课堂育人场景

      接着是学科教学展示环节,生物教师康启芬执教的《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环节由质疑开始,从问题入手,通过“假说—演绎法”串联课堂,让学生体会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思维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归纳、概括、逻辑推理等科学思维。康启芬老师授课思路清晰,逻辑思维严谨,遵从科学史。

      泉州市教科院生物教研员庄志雄老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围绕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给老师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教师应构建严谨的科学逻辑体系,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二是落实教学技能,将新教学理念落实到平常的每一堂课中,培养学生思考和提问能力。

      数学教师宋晶晶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一课中,运用GeoGebra软件实现定理的动态可视化推导,创设"问题情境-合作探究-迁移应用"学习闭环,使抽象数学原理转化为可触摸的思维图景。

      泉州市教科院数学教研员陈建设老师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堂亮点、教学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度的分析,并分享华师大附中“两重两把”的教学理念,给参与会老师真切感受专业引领的高度。福建省特级教师赖呈杰老师从课堂引入、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的思维进阶培养等三个要点展开,并结合如何开展校本课程和作业研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建议。

      AI赋能打开教学创新视窗

      华侨大学王华珍副教授带来的《AI+教学创新与提效实战》专题报告将活动推向高潮。报告不仅从理论层面剖析AI技术对教学结构重构的影响,更现场演示智能备课系统、自适应学习平台、数字人语音播报等前沿应用。特别是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学情分析工具,可实现教学反馈即时化、作业批改智能化,为参训教师打开了"数智融合"的教学新视界。

      教以共进,研以致远。两位教师感悟此行最大的收获,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开眼界,更是教育理念的再觉醒。在“双减”与新课标双重背景下,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跨界思考者、技术适变者。此次活动增进了两校教师的相互了解,促进双方教师深入交流。两位教师表示,将以此次学习为起点,尝试在课堂中融入“科学探究数字化工具”,在教研组内推动“问题导向的跨学科微课题”,要以“破茧”之勇气,走出舒适区,用技术赋能教学,用教研反哺成长,真正实现从“教知识”到“育素养”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