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驿站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德育安全>>心理驿站

正文

    教育道德的目的在于“生长”——妄谈学习的幸福

    发布时间:2016-09-21作者:审核:点击:
    附件:

      在今天这节语文课上,他表现出了一种新的形状。我的导师曾经说过,孩子们的学习有四个层次,一个是接受型的,一个是消费型的,一个是学习型的,一个是批判型的,当然批判型的学习一定是最高的境界了。

      记得最初我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感觉他是一位十分认真的老师,他上课往往将知识点罗列得十分清楚,然后就像鸟儿哺雏一样,嚼碎了喂孩子们,并且希望这些孩子记住,最终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甚或在人生的博弈中因为考试的长进而获得幸福感。

      从上学期开始,我感觉他的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已经不再只讲知识而企望于让孩子们接受了。记得他教学《石灰吟》,出示了于谦先生的生平,并且让孩子们与石灰的生产过程做对照,孩子们通过历史文本与诗歌意思的解读,很快就理解了诗歌的意思,并且也了解于谦其人,并进而生发了感动。此时的学习,孩子们已经从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变成了对知识的主动消费了。这种消费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心灵主动参与的过程,也是强化孩子记忆知识的过程,这对将来的考试依然是有好处的。这样学习,孩子在过程上是快乐的,在结果上也会获得快乐。然而,这样的过程,依然主要是为了一个目的的达成,这个目的依然是感觉为孩子将来长大而作了预备。

      今天早晨听他的课,感觉又进了一层。他教《推敲》。提了一个问题:请自由读课文的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贾岛先生的“推敲”,画出你觉得印象深刻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来!

      这样的教学,便将孩子的学习推入到了广阔的空间里去了,推入到了语言的美丽的花海里去了,这个过程孩子可能一下子不会适应,就像一个孩子在学游泳的时候,突然被推入到水池中而慌然失措一样。但渐渐地,孩子们的眼前清晰了,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内心体验,开始寻觅与内心体验相契合的语词。我们看到,在经过短暂的迷茫之后,孩子们开始动笔并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在出示“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这句话时,他问孩子:你觉得哪里最能表达贾岛先生的痴迷,孩子回答的是“竟然”。他顿了一下,我们立即明白,他可能对“闯”情有独钟。但也只是那一刹的停顿,他便让孩子说为什么了,孩子没有让他和我们失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他还出示了一些自己找来的补充说明“推敲”的故事和古诗。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和老师都在体验着这首诗,我说的是体验,也就是老师和孩子都成了主动的学习者,而且是为了此时的这首诗的学习者,或者他们可能希望在这个时候凭借这首诗而感到那艺术带来的快感体验。他们不再是为了那人生的大厦添砖加瓦的工匠了,他们体验着此时的快乐,他们在为此时的人生做着美好的标记。

      什么是道德,是我们人类为了自己设置了一些条条框框然后去遵守,就叫做那道德吗?是我们为了某种目的,然后最终达到了,就叫做那道德吗?显然不是。这真正的道德,一定是一种生长的体验。我给了孩子知识,孩子通过努力记住了,不叫教育道德;我让孩子自己消费现象所蕴藏的我已经知道的知识,显然也不是教育道德。真正的教育道德,应该是那种孩子凭借了知识而形成自我体验的过程,这种自我体验便是一种生长。我想,这才是教育“道德”的真正目的吧!而这样的教育“道德”显然会形成一种美好的幸福感。

      当然,学习的第四重境界,便是那“批判”的学习,这是人走向“真理”的过程了。这走向真理的过程显然也是道德的一部分,但已经不是道德的目的,而是一种“诗”和“科学”相结合的圆满的境界了,此时的孩子,显然便是一个“人”了,这样的人,不是一种生长,而是一种自由的行走了!也许,在小学阶段,比较难以实现罢!

      (江苏省宝应县城南小学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