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驿站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德育安全>>心理驿站

正文

    善与美,冲突时如何取舍?

    发布时间:2017-04-29作者:审核:点击:
    附件:


      什么是善?说文解字中对善是如下定义的,“善”为“膳”的本字,古人以羊为膳食的美味,故金文的“善”字从羊从二言,表示众口夸赞的意思。“善”字由膳食之美引申为美好之义,故后世另造“膳”字来代替它的本义。因为羊的性情温和驯顺,所以“善”又有善良、慈善之义,与“恶”相对。

      从中我们看到最原始的“善”,是特指美言,后来又引申到善良、慈善。比如俗话“百善孝为先“。南怀瑾曾说“行善不以名,而名从之。”老子《道德经》中有说到“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此中善人是指言行符合道德仁义礼智信之人。后面的三者都是采用了引申意义,把”善“从说善的语言,做善的行为来定义,谓之是善言、善行。

      那么“美”是什么呢?在说文解字中,美与善基本同意。但我们对美的认识,百科中有解释为,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这两种美表现在外观上的现象及结果。

      综上所述,善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而美则是一种现象,一种结果。善与美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我们自问一个问题:善良的丑女(男)与的恶毒美女(男),我们会爱上哪一个?

      1.善且美,做善事得到美的结果,这个很容易理解,二十四孝中有很多故事,比如鹿乳奉亲、弃官寻母;但也有些故事走极端了,比如埋儿奉母、卧冰求鲤,“埋儿”也不觉得是善,以现代的观点来看,后代更应该照顾,“卧冰”也容易得病,有自虐的倾向,不可取,可以换其他的方法。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真实的事情,比如希望工程和民间诸多的爱心公益活动,这些善举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我反对像《武训传》那样的捐资助学,武训自己当乞丐扮小丑攒钱,把自己弄得过于卑微,不符合人性,也不符合教育的自由精神。

      2.善但不美: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西莫多,他外表丑陋,但心很善,这是作家笔上的虚拟人物,更却很好地塑造了西莫多丑却善的形象。生活中,我们看到幼儿因为自己很喜欢喝牛奶,以为花也喜欢喝牛奶,他爱护花儿,宁可自己不喝牛奶,把它当成水浇灌花儿,但花却无法吸收营养,最终枯萎了,这也是善的行为,但结果却不美。

      再比如破茧成蝶,通过痛苦的挣扎和不懈地努力,化为蝴蝶的过程。如果我们因为自己没有掌握动物成长的规律,自以为聪明,帮助蝴蝶,把蛹剪开,让蝴蝶很容易出来,最终却导致蝴蝶无法飞翔,因为蝴蝶的翅膀没有得到应有的挤压锻炼,这是善的行为,却没有得到美的结果。

      处理这种“好心办了坏事”的事情,我们既要呵护这种善心,也要阻止这种最终导致不美的行为。

      3.不善且不美,这在因果上也容易得到,比如一个人不行善事,最终会害到自己,结果也不美,像贪官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最终落马时,结果凄惨。

      再比如令人担忧的应试教育体制,以分数作为较大的衡量标准来选拔人才,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双边中,一方教得累,一方学得苦,但是超过80%的学生到了高中升大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擅长所在,也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不知道如何选择专业,家长基本上就是说,孩子考了多少分,报相应的学校,专业就报热门的,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想法。

      又比如社会上一些较好部门的招聘考试,不仅仅以分数选拔,以什么综合素质之类去选择人才,笔试成绩加面试成绩最后得到的综合成绩作为录取,猫腻也很大,往往是社会资源丰富的一批人有特别大的优势,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官二代、官三代。

      这个体制的陋病已经很明显,但是却没有更好的应对之策,我们培养的人才小初高往往以分数为重心,使得孩子解题能力强了,文科方面模仿能力强了,自己要创新的东西弱化了,最终走上社会的时候孩子的能力就差强人意,在现有体制下,创新精神更是大大被抑制。只有在自由意志的时候,在自然舒适的态度下,才能激活孩子的灵感,学习才是一种乐趣。社会的分工,有些孩子成为设计师,有些成为科学家,大多数成为工人,甚至有些成为清洁工,但是当今社会分工的收入差距太大,各个工种贵贱过于明显。

      这种不善且不美的事物,显然需要改变,但是涉及到既得利益者,尤其是掌权的既得利益者,改变也不是那么容易。

      4.“不善”但美,“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我们知道母鹰训练幼鹰飞翔时,狠心把幼鹰从悬崖上扔下去,迫使胆小的幼鹰努力煽动翅膀以求自保,达到学会飞翔的目的;母鹰的方式过于严厉,感觉缺乏温情,但是这种残酷的训练方式,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幼鹰学会了飞翔,从过程来看不善,但是结果很美。

      马云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也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就死在明天的晚上。”大凡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要经历残酷的历练早期和淘汰中期,最后才脱颖而出,成为胜利者。

      这里的“不善”是用心良苦的善,不是真的不善,而是为了锻造品质的大善;倒是那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的祝福语,也只是善且美的心理安慰。但是对于一些极端方法的使用,要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所以母鹰训幼鹰应该是出于动物的天性,懂得在一定的时机才进行,避免悲剧的发生。

      5.不善但美,比如蛇蝎美女妲己,薄情帅哥郭沫若,王宝强、马蓉夫妇均为半斤八两。在政坛上、娱乐圈这种人最多了。在学校,也有学霸做坏事的,比如药家鑫、李天一,北京一所著名学府的高材生33岁的王波(化名)研发一种新型毒品进行跨国销售,这一消息震惊了公安部。

      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的一段话:“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美但不善的典型代表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落后自私的家庭观念或过分宠溺的的家庭环境,是造成“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家庭原因,“唯分数论”是造成“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教育原因,唯利是图的社会环境是造成“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社会原因。

      真,属于灵商,是根;善,属于情商,是茎;美,属于智商,是叶。我们常常说“真善美”,可见排序是正确的,真是第一位的,善居之,美最后。

      不善的美最终会落入不善且不美的结局,虽然暂时很美好,虽然个人角度看很美好,但从长远来看,从大局来看是不美好的。

      6.善与美的大小取舍,如果善与美,两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较好的统一,我们如何选择?比如说,针对捐款一事吧,孩子就比较真实,他们会觉得拿出几块钱,也是表达了自己的心意,而不会刻意要凑成一个什么数,而成人往往会觉得捐款,至少捐个100元吧,少了似乎拿不出手,有碍着面子,显得不太美,内心又觉得很纠结,为了数目上好看一点,往往会牺牲自己内心的不快,但不明白,善,并不在于大善、中善、小善,他们都是善的体现,而选择怎样的善,是取决于个人的能力与意愿,即

      老子对善有几重理解,其中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说的是上善之人如同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种品格才最接近道。但也有说到“上善若水,中善伐谋,下善伐力。”

      总之,这里就存在着善与不善的行为,其结果可能有些是美的,有些自认为不够美,甚至有些是不美的。对于结果不美的,有些是因为我们的不当善行反而使对方得到了不美的结果,这种善行要舍弃;有些自认为不够美的,要因人而宜,由能力大小、现实情况量力而为;对于可以预料到结果是美的善行,我们要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