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校内:一个月内3人自杀:越是“想上进”的人,越难自律?
发布时间:2021-12-17作者:审核:点击:
附件:
最近,看到了一组惊人的数据:曾经,世界名校康奈尔大学在一个月内3人自杀。而康奈尔大学的在校人口仅为2万出头。
而在整个美国:每10万人,才有6.5人自杀。
这说明,该名校的自杀率要远远高于整个国家。
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些越是“想自律”的人,越是在压力下失控。
其实,过于自律的人,有时往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忽视玩乐。
忽视玩乐,会反噬自身
中科院神童魏永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魏永康从小便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仅17岁,就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魏母为了让他专心学习,从来都不允许他有任何课外活动,不许他出去玩儿,也不让同学来找他。
但是进入中科院后,他的生活受到反噬:他不会和同龄人打交道,被看作异类;读研时不会与导师沟通,毕业论文无人指导。
他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学习,但总因为不清楚考试时间,而错过考试,最终挂科,以至于最终被中科院劝退。
哪怕是极具天分的人,童年被剥夺了玩乐,长大后也无法适应社会。
不过,其实魏永康的案例其实还不算严重的。
(1)攻击性集中释放
精神科医生斯图亚特·布朗曾做过一项对谋杀犯的研究,他发现,很多杀人凶手都有一个共同点特征,就是他们幼儿的时候被剥夺了玩乐。
过度沉溺于游戏,确实会伤害本业。但是,游戏并非一无是处。
游戏是具有释放攻击性的功能,这些谋杀犯在童年被剥夺了玩乐,攻击性被压抑,而以一种极端的方式释放。
当然,这只是非常极端的案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过度压抑“想要放松点”、“想要玩一会儿”的心情,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
(2)报复性反弹
我曾有位室友,她的父母认为玩就是不务正业,所以,当寒暑假的时候,父母会把她的手机,电脑所有的东西都收起来,让她专心学习。
但她当她独自生活时,不仅没有实现超乎常人的自律,反而表现出严重的“报复性反弹”。
她看小说,从来都是一口气看完,从超市买了零食囤货,从来都是一口气吃完,看电视剧也是一夜不追完绝不罢休。
哪怕她已经感觉到很累了,已经无法享受到看剧,吃东西的乐趣了,但她还是停不下来。
因为她认为这种需求是不正当的,所以,她每次做的时候,都抱着这是最后一次的心态,她总像一个下一秒要进监狱,享受最后的晚餐的囚徒。
压抑玩乐不仅没帮她真正消灭需求,反而让她的自制力低于常人。
(3)自我惩罚
在文章最开始,我们提到了有一些拖延症患者,会因自己过度拖延产生自责,甚至想自杀。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自我惩罚”的极端化体现。
我有位朋友,他内心也觉得“玩乐不是正经事”,所以,当他打游戏,煲剧过后,他会非常地自责,甚至扇自己巴掌。
“自我惩罚”是当我们做了自认不应该的事情时,给自己主动施加的一种惩罚。
虽然“自我惩罚”与缺乏自我关怀等心理状态有关,但“玩乐是不正当”的错误认知,也是造成自我惩罚的最直接原因。
而长期的、慢性的自我惩罚,有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为什么“压抑玩乐”伤身?玩耍对于保持健康的人格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我们的人格结构被分为三层: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代表了原始的冲动、欲望。超我则代表了道德感。自我是在两者中间,协调冲突。
而其中“本我”正包含了“玩乐”的需求,“本我”虽然看起来没用,但它包含的“力比多”——即性欲内驱力——是人的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
如果“本我”被压抑就会遭到报复,也正因为如此,当你压抑你的“玩乐”需求的时候,不仅不会让你变得更自律,反而容易遭到报复性反弹。
不仅如此,玩耍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玩耍是我们认识他人的重要的途径,也是积累人际经验的重要的场合,而如果玩耍被剥夺,就失去了与人交往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这也是为什么魏永康小时候被剥夺玩耍,长大后完全不会和同龄人打交道的原因。
同时,玩乐还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世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实质是一种同化过程。
同化就是把外界刺激过滤,使得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比如说,孩子在过家家的时候,它把一些路边的花草,假装成饭菜,它把玩伴,当成是妈妈,这个模拟的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
而同化过程正是帮助儿童适应世界的方式。
而在魏永康的案例中,他被剥夺了正当的玩乐需求,也正剥夺了他适应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玩耍中,还可以帮助我们释放攻击性。
习性学家洛伦茨(K. Lorentz),认为人具有攻击本能,这种本能源自保护领地和幼崽的本能。
而佛洛依德也认为,人具有“死本能”,这种本能向外就是攻击本能。
很多研究者(Mark&Ervin,1970)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可能有着一定的神经基础。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下丘脑与暴力、攻击有关。
虽然人类的攻击性是与生俱来的,但玩乐却可以把这种攻击性合理释放掉。
精神科医生斯图亚特·布朗在他的TED演讲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加拿大的马尼托巴省出现的一幅自然奇观。
有只雄性北极熊走向正在玩耍中的哈士奇,他眼露凶光,但这时候一只雄性的哈士奇开始向它摇尾巴,做出了玩耍的姿势。之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北极熊和哈士奇开始跳舞,舞法像芭蕾。
这是在一般的自然法则里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因为玩乐,北极熊的攻击欲望被合理的释放了,而那些被剥夺了童年玩乐的杀人犯,正是因为无法合理的释放攻击欲望,而走向了极端。
快乐的个人成长法则
其实,不仅学习,工作是正事儿,玩乐也是一件相当正经的事情。
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去玩乐呢?
(1)认识到玩乐的正当性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玩乐更像是一种学习之间的空隙,是次要的,所以大家在玩乐的时候,往往容易将就和凑合。
比如手边有手机,就随便的刷一下午抖音。看一天的肥皂剧。
但是,试想,如果我们真的把玩乐当成一件正经事来做。
给你周末两天,给你一个kpi:你要真正放松到身心,玩的快乐,充实。
你会开启一个新旅程,也许你会安排很多活动,比如和朋友逛街,学跳舞,看展。
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从认知上重视起来。
(2)探索“知识型情绪”
我们很多人周末回来上班,往往不觉得放松,神清气爽,而是感觉非常的疲累。
这是因为,我们的玩乐享受,往往停留在感官层面。
整日煲肥皂剧,往往是看的时候很享受,但过后往往很累很空虚。
吃垃圾食品,吃的时候很快乐,但吃完高热量食品,胃里感到很堵,不太舒服。
但是“知识型情绪”却可以给我们带来持续的快乐。
心理学家Paul J. Silvia把“兴趣”称为“知识型的情绪”,它和我们熟知的喜怒哀乐不一样,指的是能引发我们对“知道更多”好奇的情绪。比如,困惑、惊奇、敬畏都属于知识型的情绪,他们都指引人们去知道更多。
比如,你对香水感兴趣,你去参加香水展,在看的时候,你不仅可以闻到一些没闻过的香水,学习一些新的香水知识,还会触发你对香水更多的好奇心。
而这个过程结束,你的感受是充实的,有收获感的。
它同样给你快感,却没有任何副作用,通过探索“知识型”情绪,我们可以建立真正的“有效放松”。
(3)建立正向反馈
当然,持续的喜欢一件事,并非易事。
我们都有过三分钟热度的兴趣爱好,比如学钢琴,学古筝。
我们要让一项爱好持续下去,可以通过建立正向反馈来实现的。
比如,一个人喜欢思考,当他把这些思考写在社交账号时,收到了很多的赞,这不仅让他快乐,还会让他更愿意持续做下去。
那么他就会养成一个爱思考的爱好。
试着在你喜欢的领域,建立一个正向反馈机制,你会坚持下去,且受益其中。
(4)健康自律
最后,有一点想要和大家分享,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实现健康自律。
不健康的自律是通过压抑玩乐的需求来实现的,而这往往导致人会非常的焦虑。
而健康的自律,则是一种需求的平衡,它是一种承认与接纳玩乐的需求,同时也看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我们是将两种需求平衡起来,而不是消灭某一个。
只有认可和接纳每一种需求,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我。
下一篇:7个顶级心理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