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驿站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德育安全>>心理驿站

正文

    并肩同行,心向未来

    ——高三后期家长心理调适指南

    发布时间:2025-05-07作者:来源:微信公众号 编辑:陈雪莲审核:点击:
    附件:

      尊敬的高三家长们:

      在这个充满期待又不乏挑战的备考季,我们共同站在了孩子人生重要转折点的门槛上。高考不仅仅是一场知识的较量,更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作为家长,您是否意识到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孩子带来深深的影响。这份《高三后期家长心理调适指南》,旨在为您提供全面、细致的支持策略,让我们携手,以最温暖的方式,陪伴孩子稳健走过这段特殊人生旅程。


      01陪伴篇


      一、“会看”——察觉焦虑,及时陪伴

      十年磨一剑,对于孩子而言,这是人生最为关键的节点之一。孩子对考试感到压力,体验到紧张、焦虑是正常的。适度的紧张是有利的,但是过度的紧张则会适得其反。家长觉察孩子是否存在过度紧张焦虑,及时给予陪伴和帮助至关重要。 以下是孩子过度焦虑的一些表现:    

      1、情绪表现: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恐惧,绝望。    

      2、认知表现:注意力不集中,态度消极,敏感,非理性假设。    

      3、躯体表现:头晕头疼,恶心,胃痛,颤抖,呼吸不畅。  

      4、行为表现:对食物失去兴趣或吃得比平时多得多,睡不好觉(无法入睡、非常容易惊醒)。


      二、“要稳”——稳定情绪,温暖相伴

      1. 自我关怀: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孩子

      情绪具有“传染性”,家长的情绪与孩子的情绪息息相关。在这个阶段,家长首先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心态。当家长过度焦虑时,这种情绪可能无形之中就传递给了孩子。相反,家长的积极的情绪也能给孩子带来积极体验。无论孩子考试前后的情绪是紧张还是平和冷静,家长朋友们都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适宜地回应孩子,协助孩子在这次挑战中正常发挥。如果家长感到自己比较焦虑, 即便日程满满,也要努力挤出哪怕十分钟的“自我调适”时间,无论是阅读一本书、享受一杯茶,还是简单的散步,都可以让心灵得以短暂的休憩。保持适量运动,哪怕只是简单的家务或饭后散步,都能有效释放压力,增强体质。保持健康饮食,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为自己的身体“充电”。学会倾诉与倾听,无论是与伴侣、朋友分享育儿的喜忧,还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都是自我疗愈的过程。

      2. 以平和之心,迎战高考  

      父母对孩子都充满着美好的期望,但是过高的盼望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对高考,家长也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苛责孩子的学习。高考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的学习情况,因此家长要放低期待,接受现状,包括孩子当前的成绩、状态及自己的情绪。明白完美是理想,进步才是现实。接纳意味着减少无谓的焦虑,为家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练习正念冥想,专注于当下,减少对未来的过度担忧。每天找时间思考至少三件感激之事,无论是孩子的笑容、家人的支持,还是生活中的小确幸,都能帮助我们保持乐观和感激的心态。

      3. 理智看待,积极面对结果

      送一颗自信心给孩子,在生活上多微笑,及时肯定孩子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考试成绩不是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家长应鼓励孩子放宽心态,避免把考试当作“不成功就失败”的战场,而是积极面对结果,引导孩子把高考当作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去体验和珍惜。

      4. 适度参与,彼此保留空间

      在高考备考期间,家长也需要注意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孩子在房间复习,不要一会查岗,一会递水,给孩子空间感是尊重的表现。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不要过度参与孩子的考试,避免过多干预,或与其他考生进行比较,让孩子自己处理考试中的问题。


      02沟通篇


      在高考冲刺的最后阶段,如果孩子愿意,家长们应尽量与孩子保持沟通,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一、“会听”——学会倾听,保持沟通

      1.做好“聆听者”

      在备考期间,作为家长要抱有平静和放松的态度去与孩子沟通,给孩子提供足够舒适且安全的空间去感受、分享和讨论自己的感受,多用耳朵去倾听孩子愿意诉说的事情,不评价不批判,包容和接纳孩子的焦虑,切勿唠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沟通和倾诉环境,有益于孩子释放压力,以更好的状态备考、应考。当我们“看到”和“听到”孩子的心声时,就已经是对孩子的最好的帮助了。

      2.读懂孩子的心理需求

      有时孩子可能会用各种理由逃避复习,这个时候与其强迫孩子看书,不如顺着孩子的意思允许孩子休息一下,如果孩子愿意,可以陪孩子散步、打球,让孩子暂时脱离高压的束缚。


      二、“会说”——积极鼓励,有效沟通

      1.避免对孩子说“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被强调“不要”做什么的时候,通常会抑制不住偏要做什么。因为大脑只接受了后面的词,对“不要”却置之不理。所以不要对孩子说:“不要迟到了”“不要慌张”“不要胡思乱想”。同时,大脑不仅不接受“不要”,同样也不太容易接受所有负面的词汇,所以要多用肯定语气、正面语言与孩子沟通,如:放轻松、我们相信你、你已经很棒了、你已经做得很好了等。

      2.不说伤孩子自尊的话

      比如“我看你没戏”“我看你考不上”“以前不努力,现在有什么用”“早干嘛去了”等,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消极的心理波动。

      3.用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谈

      忘记自己的“经验”,避免总用“过来人”的口吻对孩子说教,才能让孩子感到自在,愿意沟通。

      4.做孩子的顾问,而不是决策者

      关于孩子的未来,家长只能是提供建议,而孩子才是最后的决策人,尊重他的喜好和他对未来的选择,平静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供孩子参考,而不要一味地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努力。

      5.沟通不畅时用书面交流

      当与孩子在语言上产生矛盾了,不妨用纸笔和短信等方式进行文字沟通,这样或许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


      6.其他沟通建议

      和孩子提及类似的话题时,尽量不要这样说:

      某家长:“我们对你要求不高,你自己好好考试就行了。”

      建议:对大部分孩子不太合适,他们会从反面去理解,对有信心的孩子会有负面影响。

      可以这样说:“你坦然地去发挥正常的水平,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都可以接受。”

      某 家长:“就拼这一把了!”

      建议:过分夸大高考的意义,这样会对压力大的孩子有负面影响,给孩子灌输“赌博”的心态,不利于考生平稳地发挥。

      可以这样说:“这次考试就当给自己一个总结、一个交代,按平常水平发挥就可以了。”

      某家长:“考试的时候千万不要紧张,我们在外面等你的好消息!”

      建议:考试紧张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告诉孩子千万别紧张,其实是从反面诱导他紧张。“我们在外面等你”可能会让孩子在考试过程中分心。

      可以这样说:“考试紧张是正常的,别的同学也会紧张,爸爸妈妈会一直跟你站在一起。”

      某家长:“考不好也没事,大不了再考!”

      建议:反面表达了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尤其是对自尊心强的孩子有干扰作用,会有让他提前放弃的意思,而且孩子能感觉到这不是父母真实的想法。

      可以这样说:“阳光是为考任何分数的学生准备的,按自己的能力去考吧!”

      某 家长:“同样是人,我就不相信我家孩子比人家的差。”

      建议:把自家孩子与别家的孩子做不恰当的比较,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特别是成绩不太好、缺乏自信的孩子,建议尽量不用。

      可以这样说:“别家的孩子考多少分我们不在乎,只要发挥出你最出色的能力,我们就没有遗憾了。

      03生活篇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维持最佳学习状态至关重要。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膳食营养,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避免过多咖啡因和糖分的摄入,以免影响睡眠和情绪稳定。同时,提醒孩子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保持大脑清醒。

      做好坚强后盾,科学助考。在高考冲刺的最后阶段,父母总希望能为孩子多做一些,多减轻一些孩子的负担。但事实上,孩子更需要的是情感和物质上的坚强后盾。家庭是孩子安全的港湾,父母的肯定和鼓励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之一。所以,孩子回家后,可通过微笑传递支持和鼓励,或给孩子一个拥抱,给予孩子能量和关心,还可以在前一天晚上跟孩子讨论一下第二天的菜单等。切记,无需准备特别的吃食,或从未尝试过的食物,避免造成不良的躯体反应,反而适得其反。    

      除此之外,建议孩子冲刺之余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运动。有夜宵习惯的孩子,建议家长准备的睡前的夜宵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卧室保证避光和一定的空气流通,更有利于睡眠。闲暇之余邀请孩子散散步,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如考完后的出游计划、家庭装修或改造计划等等。

      最后,分享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供各位家长借鉴。

      各位家长,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良性的亲子关系,是孩子面对挑战时的重要铠甲,会让孩子感觉到:无论结果如何,家人永远和他们在一起,家是自己最温暖的港湾。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和孩子一起采撷人生的丰硕果实!


上一篇:无

下一篇:春季心理调适,远离“情绪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