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校园新闻

正文

    沉痛悼念我校著名校友、中国工程院雷霁霖院士

    发布时间:2015-12-18作者:王锦钰审核:点击:
    附件:

      2015年12月16日20时43分,我校著名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青岛逝世,享年80岁。我校师生惊闻此信不胜悲痛,学校负责人将赴青岛参加21日举行的雷霁霖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雷霁霖先生1953年毕业于我校高中,1954年进入山东大学学习,从此走上了一条与鱼类养殖研究相伴的道路。在近60年的科研工作中,他兢兢业业,勇于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致力于海水鱼类增养殖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被誉为“中国多宝鱼之父”。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始终没有忘记母校对他的培育之恩,始终没有忘记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回乡探亲之余,他亲临母校,种下了一颗表达对母校美好祝愿的罗汉松,并出资10万元设立“院士奖教奖学金”,激励母校后学和辛勤工作的教师。雷霁霖院士的一生,是积极探索、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执着追求的一生。他那高尚的情操、循循善诱的大师风范,严谨公正的治学精神以及刻苦勤奋的工作作风,必将成为我校全体师生学习的榜样,我们一定会用更加勤奋的工作和更加优异的业绩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附:雷霁霖院士简介

      雷霁霖,1935年5月24日出生于福建省宁化县。畲族。1953年毕业于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高中部,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导,山东大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海水鱼类养殖学家,工厂化育苗与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生物学家。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07月20日,应邀出任世界客属第二十五届恳亲大会首席“城市骄傲”形象大使。

      5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科研生产第一线,系统地研究了22种海水鱼类的增养殖理论与技术,其中8种已实现产业化。他以亲身实践丰富了鱼类养殖学理论,引导了海水鱼类养殖向工业化方向发展,是我国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科带头人、工厂化育苗和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

      上世纪60年代,他率先突破了梭鱼人工繁殖技术,探索了多种海水鱼类育苗工艺;70年代首创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系列技术;80年代率先完成工厂化育苗体系构建,北方网箱养殖和放流增殖获开创性成果;90年代,真鲷工厂化育苗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于1992年首先从英国引进冷温型良种大菱鲆,突破了育苗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创建符合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浪潮,近5年累计创产值逾7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大菱鲆的引进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成功的海水鱼类引种范例。1997年“渤海渔业增殖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大菱鲆的引种和育苗生产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杜邦科技创新奖。

      雷霁霖相继主持和完成 "国际合作"、"国家攻关"、"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卓著。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2项(第1名和第3名)、杜邦科技创新奖1项(第1名)、省部级奖多项和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青岛市突出贡献人才奖。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海水鱼类养殖理论与技术”、“大菱鲆养殖技术”等专著和合著7部。培养博士、硕士6名。

      200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院士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勇于创新、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对我国的水产科技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生物学家。

      2010年6月8日,雷霁霖院士担任厦门大学双聘院士、大连海洋大学双聘院士和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1年10月10日,雷霁霖院士担任河北省预防兽医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2年07月20日,应邀出任世界客属第二十五届恳亲大会首席“城市骄傲”形象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