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名校走近名家 未雨绸缪共话高考
发布时间:2017-09-23作者:张美杰审核:点击:
附件:
9月17日,三明市教育干部“高考改革与学校变革”专题高研班,在北京教育学院举行结业论坛与典礼后圆满落下帷幕。全市十二县(市、区)教育局长、分管副局长、普通高中校长、教科所所长、分管副所长、中研室主任、高考研究指导小组成员共计82人参加了研修,我校伊永河校长、教务处赖国强主任、高研室张美杰主任、教研室江宏主任及张天栋段长一行5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一、研修活动概述
9月11日,研修人员来到风物宜人的北京教育学院,受到学院领导的热情接待。当晚,市教育局长陈兴组织召开了培训开班前的预备会议,预备会上宣布了培训班班委名单,并根据这次培训班规格高、人数多、使命重的特点,提出三点要求:一要突出纵向提升和横向交流,二要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三要突出遵规守纪和安全管理。陈兴强调,培训期间要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精神,注意交通安全饮食安全,不迟到不早退,严格履行请销假制度,确保参训活动顺利进行。
9月12日,三明市教育干部“高考改革与学校变革”专题高研班开班仪式在北京教育学院百人讲堂举行,开班仪式上,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卢晖热情致辞,她介绍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历史沿革与当前发展情况。她谈到,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经余红胜市长多方协调,北京教育学院克服了种种困难,特地从今年培训计划中单列追加安排了本次高研班培训。她针对这次培训提出三点要求:一要珍惜学习机会,通过研训,在教育思想、专业水准、学校管理等方面有所提升;二要强化改革创新,着眼于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争做教育事业发展行家能手;三要坚持合作共进,本着“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共谋发展”原则,建立北京教育学院支持三明市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培养的合作机制。
市政府副市长张文珍出席开班典礼并讲话。张文珍指出,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举办这次“高考改革与学校变革”专题高研班,余红胜市长亲自与北京教育学院反复沟通协调、亲自确定参训的对象,亲自批拨专项经费,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全市教育主管部门、高中学校校长、教学科研机构正确把握高考改革学校变革方向,切实提升教育行政部门、普通高中和教科研机构的管理水平。她强调,要按照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关于补短板提质量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部署要求,抓住提质量这个核心任务,创新体制机制,走出去请进来,全面建立高考改革学校变革新机制,扎实推进我市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随后,张文珍副市长还与研修人员一起听取专家讲座、实地参观学校,参与了前期的相关活动;陈兴局长则全程参与了研修。
这次研修,北京教育学院坚持高端原则,安排研修人员走进北京名校,先后组织参观了五所学校,北京二中厚重有创新,这是一所具有293年办学历史又有辉煌办学业绩的学校,令人感佩;北京一七一中学扎实而灵动,其“有层次无淘汰”的办学理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北师大附属实验高级中学现代有高度,其生涯教育课程走在全国前列,让人叹服,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前卫而精细,其现代化设施及选课走班等管理模式,让人赞叹;北京八一学校是习总书记的母校,高端而大气,其科技类校本课程教室,令大家眼洞大开。
北京教育学院坚持实用的原则,安排了五位专家讲座,北师大前校长钟秉林教授的《应对教育改革发展新挑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卫东的《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熊永昌的《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育改革的思考》,让我们真切地了解到新高考背景下,北京各普高学校的精心准备和特色特点;浙江师大附中何通海校长的《新高考视野下的学校课程改革》、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梁旭的《对浙江新高考方案实施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又让我们切身感受到浙江的改革进程和得失反思,其中专家对浙江新高考方案的得失反思,让我们倍感弥足珍贵。
北京教育学院还坚持高效的原则,七天的课程满满档档,到学校观摩早出晚归,让我们领略了北京人高效紧张的工作节奏。培训期间,北京教育学院党政班子领导,分别前来关心看望我们的饮食住行,使我们宾至如归、倍感亲切。特别是在北京教育学院领导关心重视下,与我们三明市签订了未来三年关于教师和校长培训的框架协议,三明教育系统将有更多的人能够到北京教育学院来接受高端的培训,这对三明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是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二、新高考源起及进展
非新无以为进。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关乎千万学子的命运乃至国家发展大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助推我国提前进入教育大众化时代。应该说,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改革。因此,这次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改革。改革坚持在统一高考制度的前提下,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为此,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开启了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的新一轮改革。
《实施意见》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五大任务: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保障,加大违规查处力度。五是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文件。各省(区、市)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提前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完善。
《实施意见》指出,新制度于2014年启动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形成;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为全国统考科目及自选科目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相加,其中外语可考2次;扩大使用全国卷省份,取消特长生加分;同时,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
2014年,教育部决定,上海、浙江先行先试,探索文理不分、一年多考、综合评价等新措施。2016年,各地新高考改革方案密集出台,北京、广东、江苏、福建、江西、山东、辽宁、河北、贵州、湖南、海南、广西、甘肃、宁夏、西藏、青海、黑龙江、安徽、四川陆续公布实施方案,加上之前的上海、浙江试点区,目前全国公布方案的省区市已达20个,其他省区市方案也将于2017年年内公布。
截至目前,浙江、上海实施高考新方案已满三年,今年高考已正式采用新方案招生,并取得圆满成功;从2017年9月开始,北京、天津、海南、山东4省份也将从今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新方案;2018年,其他省份陆续进入实施新方案。这标志着全面系统的招生考试改革,即新高考实施方案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三、新高考关键词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相关配套文件, 2014年底我省紧锣密鼓地启动《实施方案》的研制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制定我省《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列为重点改革项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就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重要指示,李红副省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省教育厅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开展6个专题调研,并赴上海、浙江等改革先进省市考察学习。黄红武厅长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研制的各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教育厅先后召开30多场座谈会,广泛征求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领导、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学生及家长意见;专门赴省人大、省政协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我省《实施方案》经省政府批准后上报教育部,现已备案通过。2016年5月,《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由省政府正式印发。《实施方案》规定,2018年6月前向社会公布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1年起,我省全面实施新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即实施新高考)。
《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突出了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1:
自主选择——扩大学生学校双向选择权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校与学生不断相互选择中实现的。福建的《实施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强调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旨在实现从选课到选考的推进,并通过扩大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使招生公平从已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
考生既可在不同模式高考招生中自主选择,又可在统一高考中自主选择选考科目、考试时间和选报专业平行志愿;高职提前招生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的考生,可自主选择确认1所录取高校。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有助于学生发现专业性向,合理规划学习及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分散考试压力,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根据我省《实施方案》,高校研究确定相关考试招生条件要求,包括考试招生模式选择、选考科目要求、综合素质和中学阶段成长记录使用等,以及三位一体招生、高职提前招生的综合素质测试内容和方式,旨在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高校,有助于高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有助于高校及学科专业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2:
两种考试——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
我省《实施方案》提出,我省将“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14门科目均列入考试范围,实行全面考核,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14门科目均设合格性考试,同一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须参加所有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合格作为毕业依据”。
从上可知,合格性考试成绩是不计入高考总分这中的。即便提供2次考试机会,也只是规定成绩不合格者,方可参加1次重考;合格性考试合格者,不能再次参加考试,从而杜绝了人为增加负担的做法。
我省《实施方案》还指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还设等级性考试,同一科目提供1次考试机会。学生可根据兴趣、特长和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在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选考3门,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依据”。
从上可见,我省新高考将取消文理分科,将“3+X”变身“3+3”。以往“3+X”中的“X”代表文综或理综,文科考生考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理科考生考物理、化学、生物三科。而新高考改革之后,在保持原来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不变的情况下,不分文理科,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政、史、地、理、化、生六个科目中,自选3门高中等级性考试科目,计入高考总分。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规定,“学生在校期间选定的3门科目等级性考试均只能在高三年级参加一次。等级性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仅限当年有效。考生若再次参加高考,3门等级性考试科目可更换,也可选择同一科目再次考试”。也就是说,等级性考试三年一考,一科一考,从考试次数来说,这与“3+X”高考旧方案,没有新的变化,只是考试时间提前了两个月,考试科目不限文综或理综。由此可知,福建新高考方案不会增加学生负担,不会冲击教学秩序。
我省《实施方案》还规定,我省统一高考招生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其中语数外每门满分150分,按卷面得分计入。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目前等级确定方式还未公布)。
客观地说,文理分科模式下,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而新高考把以往高考的‘套餐’模式变成‘自助餐’模式,无论是考生还是高校,双向选择空间都将大大增强。
关键词3:
选课走班--尊重选择,弱化班级
高考改革后的“3+3”考试模式,前面的“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课程);后面的“3”由学生自己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6门课中自选3门,这样至少将产生20种选课组合。这意味着,每个学生的课程表都可能是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课程表走进不同的教室,听不同的老师讲课。
所谓“走班”,就是打破固定的班级编排,不再由固定的学生组成固定的班级,而是经常变换班级的人员构成。新高考改革后的“走班”制,把学生的兴趣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即学生有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更有兴趣的学科学习,或者选择自己更加欣赏的老师的课来听。这种制度安排,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充足的条件,这就与经典的班级授课制区分开来。如果说班级授课制强调统一和效率,“走班制”则强调对个人发展需要的满足,强调各取所需、主动选择。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将不再有一个固定的班级、一群朝夕相处的同学,这样当下的行政班将大大弱化,甚至连班主任的作用都可能被边缘化。
学生“走班”之前,首先要经历的关卡还是选课,语数外不用选课,但如何在政、史、地、物、化、生中“6选3”,这是学生,包括家长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考虑的维度应该包括自己(孩子)的兴趣学科、将来的志向、目标大学以及未来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综合分析、综合考量。这提示我们,应尽早对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4
综合评价——评价从单一向综合转变
为解决统一高考选拔评价标准、方式相对单一,学生和学校选择空间较小,一考定终身等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十分重视高考招生改革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校教学改革相衔接,开展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开展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学兼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潜能,扭转“唯分数论”,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为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可用,我省要求学校严格落实“写实记录”,按照规范严谨公开的原则,推进评价内容具体化、评价程序规范化、评价管理电子化、评价监督制度化,建立公示与举报、申诉与复核、诚信与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高校提出具体的使用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四、新高考先行省份开展情况
2014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同年在上海、浙江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高考综合改革之所以选择沪浙两地进行试点,与两地这些年来高中课改和高考改革有良好基础有关。上海高考改革着力于多一把“尺子”量学生,浙江高考改革着力于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两地积累了宝贵的改革经验,为其他省份乃至全国高考改革的有序推进、稳妥实施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其得失反思,也启示其他省份要未雨绸缪,避免不必要的困扰。
(一)借鉴之处
其一,扩大了学生科目选择权
上海“6选3”模式下,学生一共有20种科目组合可以选择;浙江“7选3”(多一个技术科目)模式下,可选择的科目组合更是多达35种。相比从前“语数外+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二选一模式,新高考给予了学生更多的科目选择权,鼓励了学生按照学科兴趣来选择科目。
其二,扩大了学生考试选择权
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上海考生外语科目可以考两次,选择最好一次计入高考成绩;
浙江省更进一步,除了外语,“7选3”中的3门选考科目也可以考两次,选择更高的分数计入高考成绩,由此学生的考试选择权大大扩大。
其三,扩大了学生学校选择权
今年,浙江省取消了所有录取批次,所有学生可以同时填报本科和高职志愿(在浙江今年高考录取中出现的学生志愿填报失误的“乌龙”事件与此有密切关系)。而上海在2016年时,就取消了一本、二本录取批次的区别。取消录取批次,学生可以不再按照批次、按照“身份”来选择学校,而更关注学校本身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其四,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
实行新高考改革之后,浙江和上海两地的高考志愿填报、录取发生了改变:
上海: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录取。学生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可以填报4个专业,总共可以填96个专业;
浙江:实行分三段填报志愿。每一段所在学生可以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
总体看来,第一轮高考实验较为平稳收官。不论是浙江的分段专业平行志愿录取,还是上海的院校专业组志愿录取,最终投档、录取结果,都基本符合考生的期待。但学生选择权的放大和组织考试复杂程度的提高,也导致一些“机会主义”行为随之而来。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校、学生、家长和高校的功利态度上。
(二)商榷之处
1.部分学校以功利的态度对待新高考
浙江省有4门科目考生可以考两次,高二就有两次选考机会,结果导致有部分高中在高一时,同时进行8门选考科目的学习。这样做的意图很明白,就是争取让学生高二完成3门选考考试,之后就只学语数外。
上海比浙江的情况好一点,因为上海每门选考科目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且高二只安排了生物和地理两门科目的选考,其他科目的选考则安排在高三下学期。但即便如此,包括上海有的著名高中,也明确告诉学生,必须在高二把这两门干掉,或者高二至少考掉一门,否则高三要3+3,很难和其他3+1的学生比拼。这就让家长很苦恼,因为学校要求必须选考两门,否则今后出了问题学校是不管的。
外语科目有两次考试,按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其中一次。
但从实践情况看,上海参加秋季高考的学生,至少95%以上两次考试都参加。第一次100%都参加,第二次,只有极个别没有参加。
一方面是学生觉得多考一次,说不定可以考出更高的分数,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告诉学生,第二次除非特殊原因,必须参加。
此外,新高考虽然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但调研显示,大多数学校能够提供7到8个组合给学生选择已经非常不错了。
学校认为,如果要给学生提供这么多的科目组合选择,意味着必须开设更多的课程,也就需要更多的师资。
最重要的是,不管怎样选,学校必须关注学生最终的高考成绩。如果最后高考成绩不理想,就算给出20多种课程选择,最终也是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学校不满意。
综合各种情况,有的学校就采取“套餐制”,结合学校师资情况,给学生设置几个科目组合套餐,供学生选择。
不可否认,套餐制相对于以前也有进步,但距离实现学生充分的科目选择,还有很大的距离。
2.学生和家长也以功利态度对待新高考
新高考改革设计,没有打破一个基本框架,就是按照3+3的总分进行排序、录取。
所以学生在选择科目的时候,首要关注的还是哪一个科目组合会得到高分。不管3+(6选3),还是3+(7选3),很多学生在选择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包括学科兴趣、未来的大学兴趣和专业兴趣)。
由此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选考物理的学生是六门科目中最少的,出现物理选考人数断崖式下降,原因在于一些学校觉得学生考物理毫无竞争优势,于是劝学生放弃。由此物理陷入一个“死循环”:科目难,选择人少;选择人少,即使原始分高,但排名未必高,又刺激更多学生退出竞争,倒致数理尖子也不敢选考物理。
物理的“大科”地位淡化,伴随着地理、生物等原本相对“边缘”科目的上升。
在上海,由于地理是唯一可以在高二考试的科目,且难度相对较小,选考地理的人数井喷。官方数据显示,有3.4万学生参与了2016年5月的地理等级性考试,而上海参加高考的学生为5万名左右。
3.高校功利对待新高考
新高考制度下,高校也面临两难选择:是减少选考科目限制、获得更大的招生空间,还是增加选考科目的要求,使学生在高中时就储备一定的学科基础,以利于大学阶段的教学和研究。
为了避免招生“荒”,很多高校粗糙地采用放宽科目限制的办法。
在浙江省各院校2017年招生专业与选考科目设置方案所有2.37万余个招生专业里,选考科目不限的专业占54%,最严厉的、限考一门选考科目的专业仅占5%。
虽然要求学生在三门科目中选考一门的专业占33%,但这对学生来说选择余地依然很大。
举个例子,比如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的经济学类就要求学生选考物理、政治或化学中的一门,浙江学生共有35种科目组合,其中仅有4种不能报考该专业。上海的“6选3”共包含20种科目组合,仅有1种不符合这一要求。
因此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三选一”的限制几乎形同虚设。
五、我校新高考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情况
无需讳言,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将引发学校课程重建、学生生涯规划、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教学管理变革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课程如何设置、学生如何选课、如何走班教学、如何学业考试、如何综合评价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将给学校管理和教学带来全新变化,势必引发部分师生的迷茫与惶恐。
1.高中教育资源面临空前挑战
(1)要求不同:从2018年秋季开始,高一学生甫一入校,即面临同一门科目,一部分同学选为学业水平考试,另一部分同学选为高考科目的现象。这样同一个行政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门科目关注度、要求会不一样,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学生升入高二,我校必然要全面推行学生选课和走班教学,而学校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就是现有师资难以满足实际课程的开设需求。
(2)师资失衡:学生升入高二,“+3”的每门学科学生选择数量不同,各学科的老师需求量呈现不均衡状况,当学生的选择过于集中于某一学科时,这门学科的老师会数量短缺,而另外学科的老师则可能出现过剩现象。
(3)苦乐不均:学生在选课时,除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外,很可能会同时注重名师效应,集中选择某位老师,这样势必造成部分名师工作量过大的现象。
2.选课走班成为严峻课题
走班教学的推进涉及教学行为、制度与理念等各个层面的整体性变革,学校如何建立一种新的教学运行机制和模式,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为摆在我们学校面前的一道坎。
其一,学生要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课程中选择三门,总共有20种选择方式,将面临如何选、学生是否会选、谁来指导、是大走班还是小走班、是放开选课还是套餐选课等等问题。
其二,走班需要大量的功能教室和自习教室,如何解决教学场地问题,如何协调老师数量,如何排出课表,如何对学生进行考勤,如何考核老师绩效等等,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新高考给我们带来的困难与挑战,我校没有被动坐等,而是积极应对,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确保与新高考顺利对接。
1.成立课题小组
《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公布后,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要求相关部门深入调研新高考准备情况,并且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研制,决定成立宁化一中高考改革研究课题小组,下辖课程设置、选课走班课题组,及生涯规划、政策宣传课题组,研究课题小组由伊永河校长统筹负责。近期,我校高考改革研究课题小组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进行了分工,力争2018年上半年能形成我校应对新高考的具体实施意见。
2.确定应对策略
新高考方案对高中教育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有千头万绪的工作需要准备。我们在众多任务面前疲于应付,往往出现走得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的窘况。当静下心来仔细品味高考改革的动机与意义后,我们发现,应对新高考仍有许多因素需要坚守,等风来不如追风去。为此,我校确定出应对新高考的策略态度:坚守与出击。
坚守:首先我校要继续总结、挖掘近年来我校高考取得成绩的成功经验,并推广实施,继续用现在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抓紧抓好2018届、2019届、2020届这三届高考,确保万无一失。同时,继续坚守我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二是继续坚守我们锐意创新勇创品牌的执着精神,三是继续坚守我们长期形成的办学特色,四是继续坚守我们学校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与专业策略。
出击:面对挑战,我校主动谋求改革,不被硬软件设施所困,不为改革洪流裹挟,努力着手构建有宁化一中特色的选课走班、分层分类、生涯规划的应对策略。在现有条件下,教务处、高研室、教研室要尽快列出问题清单,明确开展走班选课和生涯规划,我们还缺什么,少什么,差什么,并列出相关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我校教研人员要关注课改信息,与市级教研人员积极联系,互通有无,共享信息,在努力适应学生选择,满足学生选择,让学生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用其所学等等方面倾心努力,为我校顺利实施新高考尽职尽力。
3.摸清学校家底
学校已责成相关处室要整体把握校舍情况,提前准备,以满足走班教学的场地条件,已着手准备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在学生中进行模拟选课,然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照学校校舍及师资,进行前期规划;学校已着手对现有教师的数量和学科配置进行梳理,该储备的开始储备,该与政府协商的开始协商,确保师资的保障。
4.重视舆情引导
新高考是一个新生事物,新生事物总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难免引发社会大众的质疑与议论,诸如田忌赛马博弈,物理选课断崖式下降等等,给学校、家长、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困扰,甚至影响到学校的决策与应对。为此,我校已责成办公室、高研室要做好新高考方案的正面宣传,把控好舆情引导,在整合好社会、家长信息资源方面认真着手;相关人员要及时关注社会舆情变化和家长学生心理动向,辨难驳正,拨乱反正,不让错误信息搅乱我们正常的教学秩序。
5.启动走班试点
学校已着手启动在部分学科实施分类、分层、分项走班教学试点的准备工作,以积累经验,为全面走班教学实施提供经验。
6. 做好信息支撑
学校已向教育局建议,在宁化一中先行引进先进的走班制校园管理平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走班制模式中的排课、学生管理、班级管理、教师管理、课程评价、综合评价等管理难题,然后将成果推广辐射全县其他高中校。
7. 谋划培训指导
学校已建议三明教科所要对实施新高考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并将实施新高考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交市教科所共同解决。同时建议,市教研员要定点联系高中学校,经常到学校了解情况和进行指导,挖掘和培育学校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典型,发挥辐射指导作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宁化是客家祖地,人文荟萃,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承担者,我们相信,面对新挑战,我校一定能准确把握新高考改革的深刻变化,强化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立足优势,真抓实干,为开创宁化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局面,再立战功,书写改革与发展的盛世华章。
上一篇:实干铸就品牌 责任绽放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