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家长学校

正文

    张天布谈俄狄浦斯冲突 |“中国父子竞争关系9种出路”

    发布时间:2018-01-16作者:审核:点击:
    附件:


         父子关系中的竞争,是俄狄浦斯冲突中最重要的话题。


       竞争从最原始的含义上讲,是竞争妈妈、竞争性对象,随着社会化功能的扩大,就成了竞争权力的问题。


       在父系社会里,竞争容易理解,以性对象为主;

       母系社会里,性的竞争不明显,权力的竞争更突出。

       俄狄浦斯期的竞争如何收场呢?解决之道在哪里?在三角关系中,儿子必须要面临爸爸和妈妈的关系,要在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中寻求新的妥协达成的方式。父子之间的竞争关系会以多种可能性来收场。


       在三角关系中父子竞争的解决之道,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策略,而这些选择一旦成为潜意识的一种模式的话,就犹如一种情结。


       有很多不同的人处理冲突关系的情结,这里我们总结了九种类型


       这些解决冲突之道不一而足,不能说哪个最佳,只是各方面条件妥协达成的结果。


       既跟外在冲突所处的条件环境现实有关,也跟一个人自身的性格、气质特点有关。

       第一型 弑父灭王(造反情结)


       这是一种革命者的态度,通过“造反、起义、推翻”达成取而代之的结果。这是解决俄狄浦斯冲突的方式之一。


       在前述的希腊神话、中国神话故事中,“杀父”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也包括带有“赶走、超越”的意思。


       这种革命者的造反起义是对还是不对呢?很难界定。自古在社会伦理范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禁忌,“杀父弑君”、“篡位忤逆”是十恶不赦之罪。但是有时候因社会的变革,“造反”、“起义”、“弑君”、“忤逆”又是顺乎天意的,是被人们接受的,所谓的“顺乎天意”是人们的一种解释。


       比如“凤鸣岐山,武王伐纣”。周武王推翻了纣王,应该说是不符合儒家伦理的。但是有人问孟子:“臣杀其君,可乎?”孟子曰:“闻诛一夫纣也,未闻弑君也”。孟子的解释合理化了“武王伐纣”这件事。


       所以你会看到古今中外一直演绎着爱恨情仇,这些爱恨情仇里一定有代际的冲突和情结,这些冲突和情结有时候非常剧烈,以至于要革命,要造反,要推翻。


      《白鹿原》的故事起伏跌宕,惊心动魄。兆鹏是共产党员,黑娃是土匪。他们对守着祠堂宗法的上一辈明显是一个造反者、推翻者的角色。但是这样的角色、结局也是被人们接受的。古语云:伐无道!是天经地义的。这是模式之一。


       但有时候伐掉的是不是“无道”就很难说,在历史上留下很多污名和差评。比如公元604年——杨广弑父夺位,一代暴君隋炀帝登基。


       不管评论如何,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收场的方式。


       这种现象反反复复的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单位、公司,常有“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的现象发生,学生为了超越老师前辈而挖坑算计的现象也不少。我们对前浪和后浪的评说和谴责都不能一言以蔽之。这只是解决冲突的方式之一。


       第二型 反叛被诛(丹朱情结)


       这是失败者的一种解决方式。从心理意义上看,反叛造反的人是不是都想成功呢?想要成功的人中有一部分人想成功敢成功;另一部分人在做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内心有强烈的自罪与失败的暗示,这是一种内疚感。


       历史上造反成功的人是少数,大多数造反者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他们内心可能有强烈的内疚和失败的暗示,这也叫“丹朱情结”。


       丹朱(尧的儿子),性情暴戾乖张,尧担心他不能成器。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并将王位传给了舜。舜是服从和继承者的心态。丹朱受挫愤然反叛,带领着南方的“有苗”部落攻打尧帝,最后兵败被诛。


       在心理冲突的过程中,一方面自己并不甘心失败,但另一方面可能会因为自责自罪导致了底气不足而不得不失败。


      《白鹿原》中的小娥,并不想做坏事,成为坏女人。她想有自尊,生活有保障,过自食其力的日子。但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一次次被推到失败者、招祸者的角色。而且小娥在很多时候也明显表现出怯怯的、自责的特点。


       另一个人物,孝文,一开始也是心有大志的。在所有人中,他的成长最复杂。他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但是他在跟父亲的抗争中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面临父亲的威严、苛刻、家法族规,他无形中就没了底气,怂了,一次次失败下去。只有当他离开了白鹿原,自己去混社会,才混出了模样。他发自内心的呐喊“谁要是离不开这原上,谁就混不出个人样”。


       第三型 绝对服从,复制人生(舜帝情结)


       舜帝对宗法、制度、秩序的认可,完全认同了尧帝的思想、心理、性格而成为忠诚的、绝对服从的继承者,复制上一辈的人生


       这种人是父辈最看好、最放心、最满意的人。就像《白鹿原》里的孝武,孝武和妻子过的日子,认同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完全跟父母一样。所以白嘉轩跟孝武之间没有明显的冲突,跟孝文有明显的冲突。这种冲突又跟黑娃不一样。


       第四型 为尊者讳(名讳情结)


       中国人有一个现象,小孩称呼别人时有没有敬畏,用尊称还是直呼其名反映的是内心处理俄狄浦斯冲突的策略。中国人受儒家伦理纲常思想影响,对长者要尊称,不能直呼其名,这是一种“名讳”现象。


       我们小时候跟小伙伴吵架,最严重的骂人就是喊对方妈妈、爸爸的名字。在大庭广众之下喊别人父母的名字是最不敬的事情。我们在内心是忌讳对长者直呼其名的。这种人际模式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影响人。


       在西方,为表达亲密可以直呼其名。我在10多年前去德国做精神分析,我的分析师比我年长很多,在我心目中就像是我的父亲。我们的分析工作结束后就变成了同事和朋友,在一起合作共事,关系很亲密。但是我一直不能直接呼他的名字,基本都是用尊称 Dr. Schultz,无法改变。这是我内心对他深深的敬畏和不容冒犯的情感已经仪式化了。


       在咨询室中有我们会看见儿女对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称谓,留意这个现象助于我们观察和理解来访者内心俄狄浦斯的关系及其强度。

       第五型 自我了断(太监情结)


       没有人愿意自残,凡是自残必有所图。自我了断图什么呢?可能是自己的期望,或者是为了化解难以缓解的矛盾冲突。


       这种类型的特征就是牺牲一个人的性别的气概,比如阳刚之气或者阴柔之气。失去性别优势之后,从而不再具备攻击性和竞争的条件,使得竞争对手感到安全而免遭惩罚,使自己幻想不再受被惩罚的恐惧和煎熬。这种阉割情结有时候是出于自愿的,有时候是无奈的。


      《白鹿原》中的孝文,本来是一个纯洁的孩子,新婚之夜都是媳妇教他男女之事。尝到甜头的孝文变得不加节制,一到天黑就往炕上钻,累的腰膝酸软、面色蜡黄、精力不济。父母这些过来人就知道是咋回事儿,白嘉轩看着孝文灰白的脸色和精力不济的神情,忧心忡忡的让妻子仙草告诫孝文。仙草不好意思出面,请来婆婆。老人家爱孙子心切,一听说孝文把身子累垮了,马上将孙媳妇叫来一顿收拾,孙媳妇很委屈,说自己管不住你孙子,又不能给被窝里打墙。老太太就自告奋勇说:“我给你打墙,看打成打不成。”结果一到晚上,孝文刚钻进被窝,老太太就站在窗外,张着没牙漏风的嘴:“孝文啊,你是个读书人,可不敢……”像念经一样。结果孝文刚来点儿兴致,老太太一念,没戏了,阳痿了。


       这个情节没完,很有意思,孝文从此一蹶不振。每天晚上媳妇眼巴巴等着他钻被窝,他点个灯一本正经地读书。父母这下子又急了,结婚多几年没孩子,他们等着抱孙子,媳妇还不满意天天哭。老太太又着急了,每天晚上看到孙子看书,就开始念叨:“孝文啊,别看了,赶紧睡觉去吧。”“孝文,赶紧跟媳妇睡觉去吧。” 孝文的阳痿一开始是被老太太惊吓羞辱,有创伤的性质。但是后来就变成孝文对父母的示威:“你看我不行了,我再也不给你们惹事儿了。你们这下子放心了吧。”


       所以这种自我了断的“太监情结”,有主动缴械投降,也有被动攻击的含义。


       第六型 出家避世(宝玉情结)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最后出家避世,也可能是曹雪芹在纷乱复杂、冲突四起的社会、家庭、政治、经济的错综复杂的矛盾里头,给宝玉找到的一条比较能够合乎他心性的方式。


       宝玉心存善念,不是性格刚烈,能杀能打的人。不愿意冲突,对父亲总是躲着,绕着。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顺从服气,又不能“自废武功”,更难以揭竿而起,推翻旧制,只好避世离尘,自得清净,或者自成一派。


       这种出家避世的“宝玉情结”自古到今一直都有,一些隐士“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是因为在纷乱错杂的矛盾冲突中中无法获得自由主宰,所以就选择了这样的避世图清闲。


       第七型 开宗立派(山头情结)


       这是一种建设性的方式,在儿女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有树大分支的态度。如果在一个人在心理上,不想继续啃老,也不想抢爸爸的饭碗,就会自立门户。这也叫“山头情结”。


       有些人就有一种“自立门户”的性格特征,这种人往往容易去创业,而且能够成功。因为性格中要“开宗立派”的气势和需要。有个处理跟前辈关系的模式,就是“自立门派”。心理治疗中会有因为创业的苦恼来求助的患者,要评估其是否具备这种性格特征,如果是“宝玉情结”就拉倒吧,他才受不了那么多麻烦。


       第八型  继承发展(改革情结)


       有相当多的人不选择“自立门派”,也不选择“出家避世”,也不会“自我了断”,也不会认怂,更不会忤逆叛变。但是这种人有一个综合妥协的特质:不通过剧烈冲突变革,而是采取相对柔和、缓和处理冲突的方式,就是“改革情结”。


       这种人具有较强的综合协调处理矛盾冲突的能力。历史上的朝代盛世都不是一代人完成的,需要几代人不懈努力,共同完成。


       大汉王朝,高祖刘邦刚打下天下时国力衰弱,作为天子,出门想找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车都困难。经过文景之治,养精蓄锐,以黄老无为之道治理天下,积累了初步的家底。到了汉武大帝刘彻掌权后,就开始革新改变文景时代的一些治理方式,以更积极进取的方式处理内乱和外患。


       大唐盛世是由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发展而来的。一个王朝达到盛世时期,基本都经历了大约三代以上不断的发展和变革,才能逐渐的从政治、经济,到军事、外交达到强盛。这是需要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康乾盛世,雍正革新。这更考验人的心智水平。


       大到社会变迁,小大一个单位、家庭的发展,一代一代要经营,要努力过好日子,就要传承。这个过程中既要继承,还不能固步自封,每代人都要做出适当的、符合自己时代的、能发挥主动性的变革。


       第九型 投降归顺(诏安情结)


       宋江这人很黏糊,就是不干脆利索。他出场时有几句对他的描述,说他善交江湖英雄,各路英雄、各种人都愿意结交,就是说他在态度、原则上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书中也讲到他“自幼熟读经书。为人面带三分笑,不可全掏一片心”,说明他处事灵活、为人圆滑。他的八面玲珑充分说明他性格的矛盾性,做事情总是和稀泥。和稀泥,说好听点就是在两难之间摇摆不定,寻求妥协。

       这样的性格有点像强迫症,沉浸在三角关系里面,没有完全走出来,一方面想造反,另一方面又想被招安。由于自己不能独立做出清晰的决定,就一直纠缠在三角关之中。


       对宋江来说,招安可能是他解决三角关系冲突最好的策略。朝廷是当权者,我们是造反者,皇帝的权力也是我的权利,是宋江既渴望得到又害怕得到的一个状态。他这种革命者不具备彻底的革命精神,所以他寻求一种妥协方案。用宋江的原话,等到弟兄们受了招安,夺得个封妻荫子,有个功名也算是一条好出路。这种妥协方案意思是说,老爹,我现在学乖了,听话了,不惹您老人家生气了。我也不打你、消灭你,赶你走了,咱俩和好吧。我跟你和平共处,你给我点官当当,把既得利益分给我一部分,这就是宋江处理三角关系的内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