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家长学校

正文

    素质教育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8-04-10作者:审核:点击:
    附件: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不论职称是特级、高级教师,还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优秀教师,加上教育新兵,都是应试教育的学生。必然在素质教育面前是新生,同一起跑线。心态急需调整。职业能力亟需扩张。竞争不可回避。功成名就的老教育工作者甘心于面对挑战么?有多少急起直追,自觉加入素质教育行列的?这是素质教育落实的瓶颈。
      从“师道尊严”到“亦师亦友”,师生之间不再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了,而是多了温馨色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观念中,“师道”总是与“尊严”联系在一起。十年动乱前后很长时期,“师道尊严”更被曲解为对立关系,老师发号施令,学生唯有服从,学生见老师如同老鼠见了猫。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师生关系悄悄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师生关系不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那般刻板,而是成了“亦师亦友”的温馨色彩。互相尊重:师生之间人格平等。30年前的一幕,至今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上世纪70年代,初中的我和同学到农村学农,条件非常艰苦。有学生偷偷跑出去买东西吃。一次被老师逮住了,撕开学生买回的饼干纸包,将饼干倒在水塘里。看着饼干一片、一片,掉在水中,那学生心疼得眼圈都红了,只是敢怒不敢言。那一幕真是刺痛了我的心。至今想起来,还是对那老师有恨意。最让人无奈的是,那时候大多数老师对学生都采取这种态度,根本不懂得尊重学生的。” 六十年代,小学教师斯霞提出过“母爱教育”,轰动了全国,成为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母爱教育”与今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异曲同工。但,这个科学的教育理念,在文革中受到大批判。师生关系一度极端对立,而其负面影响蔓延很长时间。
      一位校友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我的班主任为我们花了不少心血,但他的教育方式令大家接受不了。比如:经常在门缝、窗口偷窥上课的情况,下课后又在学校附近到处抓“早恋”典型。”现在的年轻教师,也还有这样吃力不讨好地对待学生。就是不明白:对学生首先要尊重,哪怕一年级的小学生,在人格上和老师都是平等的。
      互信相知:从“独唱者”到“伴奏者”
      北京一家教研机构所作的《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调查》显示,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学生家长,大家认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能成为朋友,互相尊重,互相了解至理解。今天的学 生奴性少了,个性张扬,对管理不再愿意盲从。对他们的管理方式不能再是压迫、制裁式的管理,而应该更讲民主,以沟通替代指令,用引导替代禁止。教师对学生的爱该是一种理解的爱。换位从学生角度去了解、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才可能理解学生。” 如今校园里常可见“没大没小”的情景:老师将学生请上讲台,由学生来讲课;课堂上学生可以坐着回答老师的问题,甚至随时提出不同于老师的意见;学生称呼老师为“某某兄”或直呼英文名。老师参加时装表演,学生为老师进行形象设计,在台下当啦啦队;师生一起逛街,一起唱卡拉OK…… 这些有悖于传统教育伦理的行为,却在融洽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一位老教师自豪地说:“年轻人流行的东西我都知道,都是学生QQ里教我的。”一位班主任则表示:“现代学生虽然生活得很热闹,其实有很多苦闷,你跟他们玩在一起,真诚相对,他们很愿意向你倾诉。”青少年研究室主任于维克指出: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唱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和道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领悟、管理知识和人生,引导、是辅助他们成长而非塑造他们成型。
      教学相长、互为老师、共同进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学校】是一所民办名校,该校在10年前就推出一项学生给老师打分的制度:老师考绩的100分中,有30分由学生打出。分数列前15%的老师年终可获得丰厚奖金,而连续两年排名在倒数5%的老师,学校则不再与其签约续聘。校长刘世平解释此举动因:“一方面培养学生平等、民主意识,另一方面则促进老师改进教育教学,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懂得比老师多、广,这在中小学乃至大学都已不再是新鲜事。时下信息渠道丰富,网络、电视、报刊……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之广之快,常常令老师望尘莫及。他们要明白:必须加紧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此同时,教育服务观念的转变也使得老师们不得松懈。学生、家长从消费者角度对教师提出新诉求:我交了钱来学知识,有权利要求你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过去“一本讲义讲到老”的悠闲日子,显然不合时宜了。现在的学生在逼着老师去学新东西。华南师大【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敏强对此深有体会,“教学相长,对双方都有好处。”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者的素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