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5种“低情商式”教育,正在悄悄毁掉你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2-12-06作者:审核:点击:
附件:
作者:淼淼妈
来源:女儿派(ID:nverpai)
一个孩子情商的高与低,与父母有着直接关系。
——鹿妈
这个女孩,每日都忧心忡忡,看什么都负面消极,浑身像长满了刺一样。
女儿换了新手表,早上兴冲冲去学校,晚上却耷拉着脸,说同桌讲她:“丑人才戴丑表。”
老师在班级读作文范文,女儿钦佩不已,同桌却很不屑:“一看就是抄的。”
女儿过生日想请大家吃蛋糕,同桌非要破坏气氛:“怎么办?吃完又要长胖了。”
女儿说,现在基本上同桌一讲话,大家就自动屏蔽,尽量不去招惹。
直到上周开家长会,见到了女儿同桌的妈妈,我才明白了这个孩子低情商的根源。
老师呼吁父母多管管孩子,她直接抱怨:“什么都靠家长要老师做什么?”
有父母分享育儿经验,她拉着我小声吐槽自己多忙多累多苦根本做不到。
散会后更是先把孩子劈头盖脸骂了一顿:“真是小白眼狼,考这分数对得起谁?”
哈佛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说:
“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
在这个情绪学校里,家长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影响孩子,孩子也是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来学习如何处理情绪、如何与人相处的。
因此,父母的“低情商”教育,将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
02
孩子的“低情商”
低情商的孩子,不仅难以被身边的人喜欢,成长之路也会走得很辛苦。
蔡康永曾分享过一个职场故事。
一个一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满腹经纶、辩才纵横,每次部门开会,上司问到他的意见,他都侃侃而谈、很有想法,上司们很欣赏。
可惜同事都不喜欢他,需要协调事情的时候,别的部门的人很少愿意配合他,同部门的人也不太愿意陪他冲锋陷阵。
他其实很优秀,但问题是,他喜欢在智商上,口才上,能力上碾压别人。
当他和别人意见不同的时候,老是把对方讲到哑口无言。
口头上吃过他亏的人,都盼着他出洋相。
久而久之,他还是因为“缺少团队合作能力”而被公司辞退。
寒窗苦读十余年,明明能力出众,却因为低情商而处处碰壁,葬送大好前途,多亏啊!
想起那个因《清平乐》怀吉一角爆火,又因为一场低情商直播翻车的边程。
直播中,他仗着自己比合作女演员年纪小,口无遮拦:
“你坚持泡脚是因为你的脚特别臭。” “第一次见她初印象,就是一个不怎么好看不怎么高,平平无奇的一个姐姐。” “不会再演情侣了,如果你演我阿姨,或者长辈还行……” ……
一场直播下来,直接败光了观众对他的所有好感,本可以更进一步的职业生涯跌入谷底,至今都没能挽回失去的路人缘。
看过这样一句话:
“低情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就像是一把无形刀,在无形中割裂他人的日常,伤害他人,甚至是摧毁自己的人生。”
对于一个人而言,智商决定了他有多聪明,而情商决定他能走多远。
情商低的孩子,很难与他人、与世界和谐相处,也很难悦纳自己。
这样的孩子,未来真的很难有出息。
03
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说过:
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智商只占20%,而情商占据了80%。
在《情商》一书中,戈尔曼对“低情商的孩子”作出如下定义:
不能克制冲动、缺乏延迟满足能力、不能激励自己、不懂他人的社交提示、无法面对压力。
基于丹尼尔·戈尔曼的研究,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德曼对119个家庭展开了研究,从孩子的4岁一直持续到青春期。
他重点分析了家庭因素与孩子情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情商影响非常大。
以下5种情况,很可能养育出低情商的孩子:
1. 爱比较的父母,养出虚荣心强的孩子
知乎网友@邓可欣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她的妈妈有很强的虚荣心,从小到大,只要她在任何事情上比不过别人,妈妈就会愤恨地打她,然后疯狂质问她:
“为什么别人可以你就不行?”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她,学会了用“势利”的眼光看周围的一切。
同学考得比她好,她的第一反应是“抄出来的”;
老师夸了哪个同学,她就会觉得“老师收礼了”;
朋友哪方面比她优秀,她也忍不住泼冷水:“你也就行了这一次”
她像个拧巴的刺猬,很难感到满足,也很难收获快乐,看不惯别人的成功,更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
在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前,她从没交过一个能相处三个月以上的朋友。
每一个抱着真心来到她身边的人,都被她的阴阳怪气和无端猜测赶跑了。
妈妈的“比较式教育”,比出了她的虚荣,也比输了她的人生。
2. 溺爱型父母,养出自私的孩子
记得有一回,姑姑家请吃饭。
桌上上了一盘炸鸡翅,一个亲戚顺手夹了一只,表弟当场就炸了:
“谁允许你吃的,这是我妈专门给我做的!”
姑姑有些尴尬,呵斥了他几句。
表弟却不依不饶,当场砸了饭碗,一直扯着嗓子要求他妈妈再做一盘。
最终,搞得全家人不欢而散。
表弟会这样,我其实一点也不意外。
一直以来,只要姑姑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都会紧着表弟一个人先吃。
他吃够了,家里的大人才会开始动筷子。
习惯了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恨不得把自己能给的全给他。
却不知,越无私的爱,养出的孩子越自私。
教育学家洪兰说过:
“过度喂养的爱,剥夺了孩子关怀他人的能力。”
当父母日复一日地暗示孩子,你就像太阳,所有的爱都是围绕你一个人的。
就等同于和孩子宣告,你不需要给予任何人关爱,只要接受就好。
这样长大的孩子,只知道苛责别人,却根本不懂关心和体谅为何物。
可这世界的法则是真心换真心,一个从不懂付出的人,又怎么会收获爱,收获欢迎?
3. 易怒的父母,养出情绪失控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会从父母的处世态度中,学习对他人的态度:
父母爱发脾气,孩子也会被情绪绑架;父母倾向暴力,孩子亦会用拳头解决问题。
教育专家兰海在节目中遇到过一对情绪暴躁的母子。
儿子不好好吃饭睡觉,把妈妈逼急了,每次母子共处一室,总能发生冲突。
不得已,妈妈只好拿起碗主动给孩子喂饭。可儿子边吃边吐,一直嚷嚷着“我不吃”。
相持不下,妈妈脾气就上来了,对着儿子一顿凶,还时不时踢儿子两脚。
正在气头上,全家没人敢去劝妈妈。
但她的威逼利诱,并不奏效,反而造就了儿子同样暴躁的个性。
平常一有不如意的事,儿子就会发脾气。
和别的孩子闹矛盾了,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动手打人,用武力解决。
兰海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孩子其实是在模仿妈妈。
父母是原稿,孩子是复印件。
大人不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是孩子误读这个世界的入口,也让他们习得了低情商的处事方式。
4. 父母的抱怨,是孩子情商最毒的药
微博上,看过一个女孩悲伤的故事。
女孩的妈妈,自从离婚后,常在她面前大倒苦水,痛斥她爸“窝囊”、怨恨奶奶“心眼坏”,指责女孩是“拖油瓶”.....
妈妈的话听多了,悲观的情绪在女孩心中野蛮生长。
她甚至开始“遗传”妈妈的负能量,看问题也变得负面,导致她在人际交往中,敏感又多疑。
明明朋友是夸赞她,她却总能从中听出嘲讽;
明明同伴是关心她,她却觉得是背后有诈。
因为过于卑微,加上她总是忧心忡忡,相恋多年的男友,最后受不了离开了,跟室友的矛盾也日益严重,最终不得不自己一人在外租房子。
她痛苦地说:
“我妈说过的每一句难听的话、每一声沉重的叹气我都记得,这让我对未来极度惶恐。 不知怎么的,我也学会了用我妈那一套来攻击别人,所有人遇到我都受不了要逃离。”
教育专家指出,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与人交往的方式,处理情绪和感情的方式,甚至是看待世界的方式。
父母一两句负面的话,看似无足轻重,但积累多了,会像一剂毒药慢慢侵蚀孩子的身心。
让他们遇事的态度变得悲观,浑身充满负能量。
5. 凡事都是别人的错,会把孩子养成受害者心态
我大学有个同学,被我们称为“诡辩大师”,因为任何事到了她那里都会成为别人的错。
有次小组作业,我和她分到了一组,最后她负责的PPT出了问题,临到汇报时才发现。
火烧眉毛的时候了,她不想解决办法,反而先发制人开始埋怨:
“你们都不知道提前检查一下,提醒我一下,提前试讲一下的吗?”
自那以后,她就上了我们班的“分组黑名单”。
毕业后,她也总是换工作,朋友圈每天都像“挑错大会”:公司的错,老板的错,客户的错……就是不觉得自己有错。
同学聚会时提到她,有知情的朋友叹气:“还是家教出了问题。”
原来,她的父母也是如此,每每有什么问题,都要先打电话到学校把老师同学说一顿。
心理学上把这样的心态,叫“受害者模式”。
抱有这种心态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人、任何事面前,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
他们会把自己置于非常弱小、无助、孤单的境地,总觉得外界应该为自己的不幸负责。
一旦孩子养成了这样的心态,就不再懂得责任意识,遇事只会想着逃避和怪罪他人。
可进了社会,谁又能接纳这样的任性,容忍这样的无能呢?
04
心理学家哈里·斯坦沙利文说:
“孩子们常常能从父母那里学到情绪的最佳应对法,也能复制父母们的情商,所以,想养育高情商的孩子,父母们可要以身作则。”
好好说话,用鼓励的语言让孩子感受爱;
管理情绪,用温柔的态度教导孩子方法;
以身作则,用坚定的执行力督促孩子行动。
我们无法选择在一个完美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但是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上一篇:无
下一篇:家长最好常翻翻孩子的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