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一中人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学校概况>>风采一中人

正文

    王富云:一个语文老师的诗意人生

    发布时间:2018-06-20作者:审核:点击:
    附件:


      宁化本土诗人惭江的新作《大云过境》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引发当地网友的热议。这位“网红”诗人还是宁化一中的高级语文教师。近日,记者走进宁化一中,看他如何走好创作与育人的“高翘板”。
        王富云的创作情缘


        王富云,笔名惭江,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客家诗人》副主编,作品散见于《诗刊》《诗选刊》《星星》《中国诗歌》等国内外几十种刊物。
        一颗种子,只要给它阳光水分就能生根发芽。1984年,正在读初二的王富云写了一篇作文,当时语文老师罗世相给了八字评语“如系自作,可望成才”,这在王富云心中埋下了创作的种子。高中期间,王富云在同桌那看到一本当时在三明很有影响力的诗刊《大浪潮》,这些与课本上完全不一样的语言,让王富云非常兴奋,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王富云的心思更活络了。上大学后,王富云对写作的热情不减,他阅读各种诗歌、小说、散文杂志,加入诗歌社团,并陆续发表了一些作品,这一写就是二十多年。
        王富云日常写作的书房,面积不大,胜在清爽简洁,一桌一椅一书柜。桌上一台电脑,一本笔记,三排书柜中整整齐齐码满了各类书籍。他说,自己是个淡泊的人,业余时间最喜欢的事就是读书写作漫步。
        “现在写稿用电脑比较多,但诗歌创作需要一定的想象力,有时灵感稍纵即逝,如果记录不及时,好几天心里都觉得空落落的。”王富云手机里的记事本上,写着许多残篇断句,有的是睡前的突发奇想,有的是梦中的奇思妙想,有的是郊外的漫步偶得,正是这点滴的涓涓细流,汇聚成现在的《大云过境》。
        《大云过境》收集了王富云2015年至2017年创作的162首诗歌,这些诗歌登上过众多权威诗歌刊物、入选过全国、省、市等许多重要文学选本。对于王富云来说,荣誉并不能代表全部,诗歌才是他心中的桃花源。
        让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淮土人士,教书之人,喜欢阅读,热爱写作。”用王富云的话说,这短短十余个字大概就是他的生活。1992年从福建林学院林业经济师资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宁化三中任教,期间获得了福建师大中文第二本科文凭,十年后调入宁化一中任教。他上课常常旁征博引,机智活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在王富云眼中,文字是幅优美的画卷,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他认为,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知人论世。在日常教学中,王富云总是尽可能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生活年代,在与作者思想的重影中,亲自经历一场时间快进,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他说只有这样带着感情的快意对接,才能读懂读透一篇文章。
        王富云身上散发的文学气息,感染着身边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王老师会带领我们鉴赏一些非常经典的诗歌,包括王老师自己的诗,这对我们形成语感、提高文化素养很有帮助。”谈起王富云的课,学生宁建富这样说道。
        语文教学,在王富云眼中是锦心绣口妙手的事业。在他看来,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首先是一个有情怀、情操、情趣的人,这样才能把语文教好,对于学生,有了这“三情”,才能把语文学好。对学生三情的培养,既体现在王富云文本分析的“言传”上,更体现在他举手投足的“身教”上。教学中,他建议学生先眼高,再手高。眼高可通过阅读、思考等形式达成,而手高,则是从艰苦的模仿写作开始:字、词、句、段、篇章,如是反复,再到有创意表达。
        他说,学习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发现诗意,到表现诗意的过程,是一个历经酷暑严冬终会柳暗花明的过程。对于学生的优秀文章,王富云鼓励他们“大胆走出去”,多向报、章、刊物投稿。他认为,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还能体验到创作带来的成就感。
        课堂与诗歌融合的探索者
        王富云出书的消息在“宁化在线”发布后,学生、家长、同窗好友们纷纷留言点赞,好评如潮,当天点击量就过万。
        留言中的众多赞美之言,让王富云且喜且忧,喜的是作品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忧的是这些留言透露出人们对诗歌的距离感。他说,我们有幸出生在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并非高高在上的艺术,它就在你的身边,也许此刻正向你走来,只要你留心身边的风吹草动,就可能捕捉到它。
        课堂上,一首诗,王富云会让学生反复咏读,他说,三分诗七分读,反复阅读,认真体悟后,就能揭开诗歌那看似神秘的面纱。此外,王富云还“现身说法”,用自身经历告诉学生,诗歌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
        王富云坦言:“如何将诗歌与课堂完美融合,他仍在探索与实践当中,或许,让学生亲近诗歌,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诗歌是个不错的开始。”

      (本报宁化记者站 范日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