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名校中国通眼中的中国学生
发布时间:2017-04-08作者:审核:点击:
附件:
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德高望重的斯蒂文·郝瑞 (Stevan Harrell) 教授,精通中文和彝语,会闽南话和粤语,一手建立了华盛顿大学大与四川大学的本科生交流项目。曾任华盛顿大学人类学与国际研究所教授,华大人类学系主任,博克自然历史文化博物馆民族学部亚洲项目主任。四十二年来指导过的中国学生无数,见证了中国留学生从公派到自费、低龄化以及数量剧增的诸多变化。对于中国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寄托了深厚的感情,也极有发言权。
在华盛顿大学攻读英语博士期间,我因为博士论文课题“中国本科生在美国的学术社会化和身份认同”(“Exploring Academic Socialization and Identity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U.S. ”) 采访了郝教授,并且邀请他作为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之后我创办了公益讲座“美国大学生存计”、“美国大学发展计”也得到了郝教授的鼓励。为了让更多人关注海外留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为了更深入了解:中国同学在美国到底有什么困难?到底怎样去熟悉文化?和美国教授交流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近日我用中文采访了这位非常熟悉中国学生的美国教授,在这里也把访问内容按照话题和大家分享。感谢王庚午同学的文字整理。
郝瑞:现在的日常生活已经不成问题,在这里的中国学生已经那么多了。我们学校现在有五千多的。他们这么多人,就造成一个群体。你要买菜,不但是买菜,你要买中国的佐料,中国人习惯的用品,你要打车,你要租房子,连房东都是中国人或是华人。所以就变成一个华人的群体和社区在西雅图。我觉得这个事,有好有坏。好的,就是方便;坏的话,就是说有一些学生,他们的性格有一些内向,不敢进入美国的社会。他们就在课外也是参与到一个华人的社会,不去体验美国的社会。所以,这个现象里面有好处也有坏处。
微:您说的这个现象里面有好有坏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样的话,就像是你把一个中国移植到了美国,你又建立了一个小中国,除了上课的时候可能看一看英语的书,写英语的作文,但是平时的讲话,生活,都是在跟中国的朋友相处。这样虽然比较舒服,也不太冒险,但是留学的目的真的达到了吗?提高英语和了解当地人习俗的目的达到了吗?
郝瑞:对,这是一个大的问题。当然,你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留学的目的是吸收专业方面的知识,那目的是达到了。如果留学是要开阔你的视野,那可能就有一些缺乏了。
郝瑞:我个人觉得,外向的性格会更好。这并不是说,内向的性格在这里就没有收获。他也可以有很多收获。但是就像左博士论文里面的一些学生,刚来的时候也是比较内向的,但是经过一个过程,他的性格变得更开放了,就是说他跟非中国人的接触就会慢慢地扩大。你来的时候,可能因为语言的原因,或是其他的原因,不太愿意参加外面的活动,或是与美国人交朋友。所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这是很自然的。
微:在我做博士论文研究的时候,有些中国学生跟我说,他觉得自己就是没有美国学生那么强的自信心。那么,您觉得美国学生自信吗?
郝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美国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背景和性格。所以不能综合性地说美国学生是怎么样的。但是,我还是觉得,一般来说的美国学生,从小受到的鼓励很多。但是中国的家庭,你知道。我听说一个故事,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就是,一个女儿回到家,拿出她的成绩单,成绩是96分,所以她的父亲就要打她四次,因为她没有达到一百分。美国的家庭很少会这样。这个可能是会影响到的。
但是,我又觉得,我个人所教过的那些中国学生,他们的自信,平均来说比较高,没有特别谦虚的。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因为我知道在中国的教室上课的时候,举手问问题好像不太礼貌。但是他们一到这边就慢慢习惯了,虽然不是每一个都这样,但是很多都会,在老师还在讲话或者还在解释一个问题的时候,他就会举手问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中国学生是可以很快习惯这些的。同时,这个也是跟语言能力有关的。我知道一些中国学生,他的分析能力很强,很会写。但是口语能力不强,会有一些不好意思开口。所以这个跟口语能力的差别也有关。
微:郝教授能不能分享一下您教学生涯中,让您印象深刻的中国学生的例子?
郝瑞:我选一个研究生一个本科生的例子。这个研究生来自云南的彝族。他在一个很小很偏僻的农村长大。他是他们家第一个读到中学的人,在他以前他们家的人只有小学的文化程度。然后,他上完大学就出来工作了。那个时候,中国的研究生比较少,研究生的教学也在恢复当中。当时,我的一个同事推荐他,来开一个会。他当时的英文不好。开会的时候,是1995年。会议结束后,他来问我,有没有机会可以过来这边做一个访问学者。我说,我试一下,给你找一个经费。
他就这样过来了,来了大概半年之后,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是他又找到我,问,有没有办法在这里读博士。那我又去帮他找经费。后来找到一个美国专门支持人类学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生的奖学金。
给他三年的时间,让他回去做博士论文的研究。而且他做这个研究,有很明显的优势。他研究地方官员怎么处理一些少数民族的问题,那些地方官员都是他的同学。所以,他就能做我们外国人不能做的。因为面对我们,可能他们不好开口,或是不敢开口。但是对他就什么都可以说。不过他的英文还不太好,回来写论文也找不到钱来支持他,所以他就在外面打了一点工。虽然他的英文不太好,但是论文的内容特别好。他现在是云南社会科学院和云南大学的兼任教授。这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微:这位留学生,家里没有人留过学,家境也不好。而且在读博士期间也遇到很多困难。所以,您觉得,他为什么可以最终读完这个博士学位?
郝瑞:我觉得一方面是,他能力很强。这个不可以忽略。另一个就是,他决心很强。他不怕任何障碍。他碰到障碍就把它推掉。这就是一个意志品质的问题,他这方面的品质很高。还有一个,就是这边的人都支持他,都喜欢他。他的性格很好相处,很喜欢跟人打交道,讲笑话。所以,大家都喜欢他,都支持他。最后,就是他做研究的条件很好。所以我觉得是这几个因素加起来,就决定了他的成功。
微:其实一切的成功的背后,有偶然也有必然。就像郝教授分析的,他有面对困难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把困难抛之脑后;同时,得到了很好的支持。因为他性格很好,所以就在老师中间,同事中间,在那么多人中间找到支持者。在困难里面就不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那另外的本科生的例子呢?
郝瑞:那这个例子是很相反的。这个孩子是来自一个很好的家庭。她来自深圳,她的父亲是一个建筑公司的老板,她母亲是一个中学的校长。所以她家庭背景很好。为什么她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就是因为她虽然有这个优势,但是她非常非常的努力。她有两个专业,一个是人类学,一个是舞蹈。这两个专业之间一点关系都没有。就等于是读两次书。而且,两个专业都获得了荣誉。同时,她还参加了很多活动。包括,她中间第三年,以华大学生的身份,到莫斯科去留学一年,学舞蹈和俄语。
后来,她去耶鲁大学念社会学的硕士学位。她的老公是哈萨克斯坦人,所以现在她生活在哈萨克斯坦。她的英语特别特别好,所以就跟华大里面的老师,同学,职员都可以很容易地交流。
最后,我讲一个她的小故事。快要毕业的时候,她的父母也过来了。我请他们喝茶。在此之前,我一次都没跟她讲过中文。因为她的英文非常地自然。基本跟母语的人差不多了。转天她看到我,跟我说,You speak Chinese, you don’t have accent.你讲中文没有口音,哦,不对,你有台湾的口音 (笑)。
微:请问您觉得学生和美国的教授互动应该注意什么呢?
郝瑞:在我的眼光里面,中国的师生关系,有比美国师生关系近的地方也有远的地方。
在语言上,两个人的身份有高低,这个很明显。比如,已经毕业20年的中国学生还叫我老师,不敢叫我的名字。美国的学生根本不会这样子的。所以,身份差别很明显。
但是相处的方式是比较近的。比如常常一起吃饭,一起喝酒。或者是在野外,常常一起活动,好像身份的差别不那么明显。
但是在美国,老师一般的行为是比较非正式,研究生一般叫老师都是叫名字,除了亚洲的学生以外。我记得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老师很凶,我们都不敢叫他的名字,其他的老师我们都叫名字,但是他,我们不敢。所以,他要求我们说,你现在快要达到博士了,你要叫我的名字。但我们还是不敢。中国的学生不太了解这个习惯,什么时候可以用名字来叫老师。
我个人的性格是比较非正式,所以他要叫的名字无所谓,叫老师也可以。但是我觉得,过了博士学位,应该要叫我的名字,我不要保持那么大的距离,对我来说比较舒服。
微:老师会比较喜欢学生问问题,但是有什么样的问题,您作为老师,不是很喜欢学生问,或是觉得有点冒犯的?
郝瑞:我觉得冒犯的,就是关于分数和考试包括什么的问题。因为我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学习,而不是考好。所以,如果学生太关心他的分数,太关心这个在考试里,我就是学这个,那个不在考试里,我就不学这个。我不喜欢这个态度。因为我个人是爱学问,爱知识的人。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也可以是这样。
微:所以,如果学生问您的问题是跟知识有关的,您会愿意回答。但是他直接就问,这个会不会考,这样让你感觉学习是功利的事,而不是喜欢的事。
郝瑞:所以,那样我就会觉得自己变成了他成功的工具,而不是一个老师。
那我说一个,可能中国学生觉得这个是不好问的问题,但是我很喜欢。就是跟我不同的意见,跟我辩论。特别是说,我有很多的课是关于中国的,可能很难免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那我的意见不一定跟中国政府是完全一致的,我会很自由地表达出来。但是有些同学就会说,老师我们中国不是这个样子。那这样很好,我们来谈这个问题,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你有你的经验,我有我的经验。我们争论这个问题,可以互相学习。我觉得这样并不是不尊敬老师,而是我们彼此学习的机会。
微:那如果学生不太愿意上课问问题,私下来请您,您会喜欢吗?
郝瑞:当然。我觉得特别是对外国的学生。他一来,自信心不是很高,不敢在上课的时候,下课问我,跟他交流很好。如果中国的学生还没有完全习惯直接的提问,私下来找老师,甚至你来约我的时间,我们喝一个咖啡,喝个茶,慢慢的谈这些问题,我觉得这个方式很好。
微:那郝教授,您这边有没有一些比较可惜,不太成功的留学生的例子呢?
郝瑞:我比较熟悉的是成功的例子。当然,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四川大学的那个项目。有一个是生病的,另外就是精神上的问题。不要说是神经病,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心里可能是不安。在这里的时候,就一直呆在房间里看电视,不敢进入这个社会。
还有一种,最让我伤心的,特别是早期的留学生他们不了解美国的学术规矩。他们就是——抄。因为他是一年级的学生,我不知道,他自己知不知道他这样做是错的还是没有错。我问他,他当然说不知道。但是我还有点怀疑。因为他可能是临近上交的时间才开始写,所以没办法就去抄了。但其实他应该来找老师,说这个文章我可能没办法准时交,能不能再给我一天或两天。一般的老师都会放得比较宽。但是他没有这样,所以他交给我很明显的,不是他写的一个文章。所以,你要怎么办呢?你是要举报他,还是私下跟他说。
微:其实抄袭,plagiarize,在美国的学术领域里面是很严肃的事情,你可能会得零分,或者那个课得零分,甚至严重的情况下,是不是会被开除?
郝瑞:开除是这样的。学校有学校的规矩。就是说,老师可以在那个他抄袭的作业里面给零分,但是不能影响到其他作业的分数。但是,如果老师认识这个很重要,也可以举报他。我曾经举报过一个学生,是不是中国的学生,我忘了。但是他并没有被开除,而是把他放在学术审查的里面。但是,你再有第二次,你就要被开除了。
微:所以,留学的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不关你是引用了一段话,还是一句话,都一定要注明引用,citation。这是很严肃的事情。
郝教授,我们知道学生经常会要请教授写推荐信。您可不可以从您的视角说一说,学生请教授写推荐信的时候,应该准备些什么?应该怎样和教授沟通才能够达到最好的结果呢?
郝瑞:我说实话,所有的教授都讨厌推荐信。为什么,因为多,就是因为多。比如说明天,周六,我已经排了一个清单,有11封推荐信要写,明天写完,周日还有要写的。特别是秋天,大家都申请。本科生申请研究生,研究生申请工作,可能每周都要写十几封。但是这个是难以避免的,是我们的任务。不过大家都不太喜欢。但是,这个没关系,我不能怪你。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制度就是这样子。
不过,有几个条件。第一,信息要完整。比如,你要写给谁,什么时候要交,怎么样交,还有这个工作或是研究生的项目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就是要多给老师一点信息,方便他写作。第二,就是早一点问。不要说,老师,对不起我需要一个推荐信,明天就要交。我遇到过这种情况。如果是我的研究生,我就说,好吧好吧,但是 (作愤怒状)。我本来想睡觉,但是现在不能睡。所以,要早一点问。
微:所以,请教授写推荐信的时候,请大家做一点换位思考。想一想,如果你是教授,你会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资料,会希望什么时候学生告诉你。让教授的工作越简单,他们就会越欢迎。
微:如果中国学生要去留学,您建议他们应该怎样做准备呢?
郝瑞:最重要的是,要去问留过学的朋友。他们的经验是最宝贵的。你可能看过很多美国的电视节目,电影和书,还有很多中国人写的美国留学手册,看我们的节目,这都很好。但是,你的朋友亲戚,甚至是长辈,从美国回来的,或者是在网上,微信上,去听他们的故事,多问他们问题。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不过,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有的人可能来美国,他的经历并没有那么丰富,但是他不敢说。可能他感到很寂寞,压力很大,但是他不敢说。因为我有这个机会到外国去留学,已经很好了,所以他不敢讲一些不好的方面。这可能也是一个危险。
微:所以问的时候可以多问,把问题都积累起来。可以问学习上的,生活上的,你就可以知道要带什么东西啊,怎么样生活上会更方便。所以,您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去问,去问曾经留过学的人。
郝瑞:除了这个以外呢。当然,你要多练习语言。语言是最重要的工具。多练习语言我觉得是很重要的。而且我觉得语言上最大的一个困难是讲话的速度。比方说,我的美国学生,他也会讲中文,但是听你讲话,讲太快了,他就会听不懂,让你讲慢一点。当然每个老师讲话的速度不一样,我讲话的速度太快了,我知道这是我教学的一个缺点。所以,我有一些研究生,从中国来的,认为自己的英文很好,读过很多英文书,用英文写作,GRE考了很高。但是他们听老师讲话就会跟不上,听不懂。这也需要一个过程。今年有一个民族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在这里写博士论文。他的英文非常好,比一般来这里的留学生还要高一个程度。他说,一开始听课,老师讲得很深,又很快。他可能有一个多月适应的过程,才能完全听懂。所以这也是对学生的一个提醒。刚到,你听不懂课,不用过于担心和着急。慢慢习惯语言环境,一个月两个月,至多一个学期,你一定会什么都可以听懂。
微:如果在听不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想一些办法。第一,我可以用手机或是MP3把课录下来,然后回去再听,看哪里没有听懂。可能一开始我只懂了20%-30%,再听一遍可能就能听懂50%了。第二,我就去找同学,找TA,或是老师,跟他们聊一聊今天讲的内容。而且我觉得,听不懂是这样几个原因造成的,第一,是有不懂得专业术语;第二,是老师有特别的口音;第三,是由于英语能力不强,所以从听到,反应,再到做笔记,这个过程时间很长,就会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变成恶性循环。
郝瑞: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就是多跟美国人接触,多在日常生活中讲英语,尽可能地讲英语,不要退到舒服的地方讲中文。因为我学过很多语言,不仅有中文,还有日文,德文,西班牙文。我记得我第一次去德国留学,是1966年。在那里一个月之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则,下一个月我一句英文都不说。所以,这样我的德文进步就很大。还有在台湾,做我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在台湾的乡下。当地人只会讲闽南话,我刚去的时候只会讲一点点,但是我整天只讲闽南话。过了两三个月,我觉得就很舒服了。但是如果我一定要他们跟我讲普通话,那我的闽南话就不会有这样的进步了。
所以,我觉得,不要怕讲错。比如左博士你刚来这里,讲英语,有一些错误。现在没有错误。口音还有一点。但是口音没关系。你是中国人,当然会有口音,美国人不会怪你啊。但是写作的话,语法很难真正的写对。不是完全错。就像我用中文写作,我一定要给中国的学生或是同事帮我改。不一定是错的,不是语法是错的,但是中国人不会那样写。所以中国的学生在这边用英文写作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不是错的,但是我不会那样表达。
十分感谢郝瑞教授愿意分享他与中国学生多年相处后的感触和经验,虽然他的观点也许不一定和您一样,但是他乐于分享、认真交流、严谨治学、关爱学生的态度是值得认可的。希望各位看完本篇文章的亲们能够有所收获,也欢迎更多的人一起探讨中美文化和教育这样有意思的话题。
作者:左微,华盛顿大学英语系博士毕业,本着女博士不是第三性别态度,探讨中美文化教育,看云卷云舒,写学术文化。欢迎关注她的微信公众号Weishare2015。
下一篇:为什么说你的存在就是一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