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听话的孩子,长大越让父母操心?
发布时间:2017-06-09作者:审核:点击:
附件:
很多父母无法忍受孩子的哭。为了制止孩子的哭闹,父母们,以及各路育儿专家们,都曾前仆后继,想过很多办法。
最著名的莫过于“哭声免疫法”。
这种方法简言之,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通过这种矫正式的育儿方式,获得一个逐渐停止哭闹的孩子。
按照这种训练法训练后的孩子确实会“乖”很多。很少哭,大人一批评就立刻止哭,能自己一个人安静地玩很久。能够按照大人的旨意行事,很少反抗。可是,妈妈们也会发现,孩子脸上的快乐越来越少了,不爱笑也不爱看人。
直到后来这样养大的小孩出现越来越多心理问题后,哭声免疫法才逐渐被唾弃。
哭,是孩子表达情绪最直接的方式。
可以说,任何否认孩子天性的育儿法都是反人类的。
一个小孩来到世上第一件事,就是啼哭。
孩子哭,是因为他需要哭。
一个因为哭闹而被大人批评、甚至冷处理的小孩,应该是这个世上最绝望、最恐惧的人了吧。这些小孩往往会哭得更大声。最后,哭不动了,也就不哭了。而不哭的孩子,其实是放弃了希望的孩子。
而一个哭闹的时候被共情了的小孩,是被从漫无边际的无助中被拯救的小孩。正是在这样的回应和共情,孩子学会了爱,学会了分享爱,学会了传递爱。
有的父母问,这样会不会惯坏孩子?他所哭闹的那些事,太幼稚了,老惯着他的话,他怎么才能长大?
然而,我想说的是,如果不在这时候给他们幼稚的机会,他们就会永远幼稚下去。因为,他们会通过持续“幼稚”索要早年应该得到的理解和爱,得不到,他们没办法离开。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情况叫做心理“固着”。
即,如果一个人在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过多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个体无法正常地进入下一个阶段,而是停留在一个不成熟的心理模式里。
当一个小小婴孩有情绪的时候,他不能通过有力量的行为去表达,更无法清晰言说。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推开妈妈的乳房,或者在妈妈的乳房上狠狠咬一口,或者不停地哭闹甚至生病,以此让妈妈难受、困惑、焦虑。
孩子的情绪固着,会让他停留在不成熟的心理模式。
成年以后,那些遇到遇到问题,不管不顾,歇斯底里,将自己和对方都拖入难受境地的人,其实内心就住着个无法言说的难过的小婴儿。
当他们的情绪不被看见、接纳,甚至还被频繁批评和打压,那么他们会用下述行为表达愤怒和反抗,包括:哭闹、就地打滚、喊叫、打砸东西甚至自虐等方式,同时希望真正的那个自己,能够被理解、被看见、被尊重。
这个孩子如果一直不被理解、被父母过度打压,那么他们长大后,遭遇问题,还可能会回到幼时的情境里,用当初那种哭闹、喊叫、打砸东西等诉诸行为的方式,企图让别人明白他的感受。有的人行为上虽没表达,但会潜意识里担心自己的愤怒造成毁灭性结果,所以以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动作,妄图“锁住”自己的愤怒。
唯有被父母接纳、尊重的小孩,才能获得心理能量,去用言语表达自己的困境。当他遇到情绪爆发或者遇到困难,才有能力去“有话好好说”,去更好地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情绪管控能力也会更好。行为处事看起来也就比较成熟妥当。
要相信孩子会哭闹、会缠人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需求了。陪伴、关注是最好的应对办法。总有一天,你的孩子会独立、坚强,而到了那一天,你会无比地怀念现在每一个他缠着你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