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先行者”:学校落实走班制,无非这4种模式和策略!
发布时间:2017-04-23作者:审核:点击:
附件:
小编说
走班制,今后将成为每个学校面临的挑战。今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加入新高考改革行列,2018年19省,2019年5省都将启动各自的高考改革方案.
在走班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的课程安排和班级组织,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或较为成熟的案例可供借鉴?学校在其他方面还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已实施新高考改革3年的“先行者”——浙江地区学校,深谙走班制如何落地。
等等!插播一条推荐!2017新高考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即将召开!
除了走班制的落实,学校如何在新高考改革中少走弯路?如何把脉新高考命题趋势?如何落实新高考改革倒逼下的中学生涯规划教育......
为分享上海和浙江的名校经验、助力学校解决新高考改革困惑,2017年4月20日-21日,由中国教育智库网·校长派主办、山东潍坊第四中学承办的“2017新高考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暨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中学生涯规划教育”即将在山东潍坊举办。
实施现状
实践智慧催生走班教学的四种模式
在走访中发现,在微观上,几乎每所学校都会结合各自的教学理念和优势学科制定自身的走班教学方式;
但从宏观上来看,虽然每所学校的方式略有差异,但如果按走班幅度大小这一标准进行区分,那么可以将目前的走班教学实践总结为以下四种模式。
“不走班”模式
所谓“不走班”模式,是指学校向学生提供有限数量的选科组合,然后将三门选考科目均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班,学生在固定的教室上课。
由于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文、理分科走班相似,只是多了几种类别,因此教师能够很快适应教学和班级管理;
学生只需要在一个教室上课,无须走班,也无须来回搬动学习用品;
教师熟悉学生快,容易收发学生的作业和进行教学辅导;
便于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及班级管理效果进行评价,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
但这种模式有其无法克服的缺陷,由于开设的选科组合类别少,所以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选择需求,对于小规模学校尤其如此。
“小走班”模式
所谓“小走班”模式,是指部分学生或科目走班,即将三门或两门选科相同的学生优先组成班级,其他科目或学生走班教学。
具体又分为“优先三科成班”和“定两科走一科”两种方式。
优先三科成班
是指依据学生的选科结果,优先将三科相同的学生组成行政班,其次将两科相同的学生组成行政班,最后组成一科或零科相同的班级。
优点:
这种方式可优先满足选科最多学生的需求,固定一部分完全不需要走班的班级,便于这些班级的管理;同时对于两科和一科相同的行政班,采取走班或拼班的方式完成教学。
缺点:
可能需要调整部分人数较少选科组合的学生的志愿,相对来说分班不够公平,排课有一定难度。
定两科走一科
是指两门选考科目相同的学生组成行政班,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以及两门选考科目和其他科目在行政班上课,剩下一门选考科目在教学班上课。
优点:
这种方式可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走班;由于只有一门选考学科需要走班教学,可避免因走班过多导致教学秩序混乱,同时有利于在行政班中实施对五门学科的评价。
缺点:
高一时成立的行政班需要重新组合,会增加走班的难度;按教学班教学的选考科目的学生作业收发较难,该科目教师进班级辅导较难组织和开展。
“大走班”模式
所谓“大走班”模式,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可以保持原高一行政班不变,三门选考科目所有学生均通过走班完成教学。
优点:
可以全部满足学生的选择进行走班;由于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可以保持原高一行政班不变,教师从高一开始任教至毕业的学生不变,有利于学校对这三门学科教师进行评价,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缺点:
每个学生一般需要在一个行政班教室和三个教学班教室上课,每次上课都需要携带不同的学习资料及用品,不便于班级管理;
对选考学科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较难,不利于调动这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选考学科的作业收发较难,教师进班级辅导的机会减少,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校课程安排比较繁杂。
“全走班”模式
所谓“全走班”模式,是指语文、数学、外语和“7选3”的高考科目全部通过走班完成教学。
优点:
可以满足全部学生的选择进行走班,给学生提供最大自由的选择权,让学生选择老师,符合学生个性化、分层次的选课需求。
缺点:
教学管理难度最大,对学科教师的教学质量较难评价;学校课程安排最繁杂,需要较完善的软硬件系统支持。
案例解析
一所农村中学的“大走班”
经过实际访谈发现,目前浙江省内采用“小走班”模式的学校数量最多,其次是“大走班”和“不走班”模式,采用“全走班”模式的学校数量最少。
实践中,每所学校都会结合自身情况和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方式。
以浙江省义乌市义亭中学为例:
该校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2014年新高考改革后,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及生源特点,确定了“设置基础行政班,渐次推进选科走班”的操作策略。作为“大走班”模式中的一种实施方式,其做法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重视语数外基础学科,三年一贯稳妥设置行政班
学校采取这样的做法,主要基于两方面的思考。
(1)在未来的高考中,语文、数学、外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按照新高考的要求,选考在学考70分的“必考题”基础上增加30分的“加试题”,三门选考科目以等级分、总分值300分计入高考,语文、数学、外语以原始分及总分值450分计入高考。
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的修习时间相对更长,未来将在高考中占更重要地位。
(2)在学生成长中,行政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行政班在践行学校课程理念、利用学生差异化资源、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另一方面,该校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是推进人的社会化,而班级就是一个模拟小社会,设置行政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宿感、荣誉感,让学生在集体中成长。
尊重学生选择权,渐次推进选科走班
在制定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的实施方案时,学校面临两个难题,即什么时候开始走班以及如何走班。对此,该校采取了以下做法。
合理确定走班时机
近三年该校毕业生在高职院校中的实际录取率在52%~54%,按照浙江省新高考政策要求,高职院校提前招生以高中学考成绩为基本依据,即未来该校近半数学生上大学的重要依据是学考成绩。
据此学校坚持“重学考,以学考促选考”的原则,同时确定两个策略。
其一,学考前置,选考后置。
学校根据学科教学进程,合理分散安排第一次学考科目。
学校重视并充分准备第一次学考,谓之“学考前置”,第二次学考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选考后置”指第一次选考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则集中组织准备第二次选考。
以该校的集中备考安排为例:
2015年10月,安排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四科集中备考;
2016年4月,安排政治一科;
2016年10月,安排语文、数学、生物、技术四科;七门选考科目集中备考全都安排在2017年4月。
另一次考试(含学考和选考)时间则由学生自主选择。
其二,依序渐入,渐次推进。
学校走班教学的推进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节点是2015年11月初。
节点前,语文、外语实行分层走班教学,其他学科的教学组织在行政班进行,其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学科重在夯实学生的基础,以学考促选考,生物、技术学科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体验和调适,为下一轮选科做准备;
节点后,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四科选科走班。
第二阶段的节点是2016年4月,政治学科在学考结束后走班,合计七科选科走班。
其中生物、技术因未完成学考,选考生物或技术的学生在学习学考内容的同时也要学习选考内容。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学生无需一次性完成“7选3”,减轻了选择的压力;同时学校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个体,即便是在短短一年内,学习上也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因此要给他们缓冲的机会。
灵活设置走班方式
学校秉承“充分落实学生选择权”的理念,在原有自主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全部选科组合给学生。
其一,选科走班课程与自主选修课程融合。
一方面,新高考背景下开齐学考选考科目,势必会影响选修课的开设,因此学校将选修课的开设向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等方面转化,选科走班课程与自主选修课程的融合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另一方面,两类课程的融合也便于课务安排,降低排课的难度。
其二,教师和教室相对固定,让学生流动走班。
即固定的教师在固定的教室上课,学生则在选科教室、自主选修课教室和自修室之间流动走班。
为了方便学生走班,学校除了兴趣特长类的自主选修课外,将其他课程教室都集中在两层教学楼,教务处在计算机排课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调整。
策略建议
结合实际为走班教学提供多重保障
为保障走班教学的顺利进行,相关的策略保障必不可少,以下几方面内容可供参考。
确定符合学校实际的走班方式
一般学校规定,每种选科组合不到30人不设班,超过50人开两个以上(含两个)的班。
小规模学校若任由学生选择,可能许多种选科组合就无法达到走班的人数要求,有些学校会采取网上“秒杀抢选”的办法确定学生的选考科目。
如学校某些学科教师数量有限,只能开设少量班次,但选学的学生数又较多,就会让他们采取抢选的办法完成该门学科的选学。
但这种办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有待商榷。
对于大规模学校来说,若直接采取“大走班”模式,学生往往需要在一个行政班和三个教学班教室上课,每周需要走班上课的课时较多,刚开始学生和教师还没有适应,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因此大规模学校可以先采取“小走班”模式,即只让一门选考科目在教学班上课,因为这种方式只需要在一个行政班和一个教学班教室上课,学生每周需要走班上课的课时会大大减少,便于教学秩序的稳定。
提供走班必需的物质准备
对教室功能进行明确标识
在走班教学的情况下,为了充分发挥教室的作用,通常一个教室会同时充当行政班教室和教学班教室。
为避免学生走班时进错教室,可以利用班牌的正反两面,一面用数字标出行政班,另一面用字母标出教学班,还可以将教学班教师的名字标在班牌上。
在适当位置设置作业柜
为便于每门学科的作业收发,应在每个教室门边放置一张作业柜,上面明确标出每门学科作业存放的位置;同时避免将学生作业柜集中放在一个教室里,因为在同一时间每个学生要交多门作业,会造成教室堵塞而无法交作业。
对学习场所进行特别设计
为便于学生迅速在教室里找到座位,每个教室的讲台上需张贴两张或更多学生座位表,以便对学生进行提醒。同时尽量在教室里为每个学生提供存放学习资料的地方。
学生自己也需要准备一个简易书包,方便随身携带走班时的学习资料。
学校还需要给学生准备较多的自主学习室,因为部分学生的个别学科在第一次选考时就已经达到了自身要求,不准备继续学习这门学科,因此需要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室。
设置灵活的学科辅导制度
由于行政班或教学班所对应的学生是不同的,若只让学生在行政班自修,教学班的教师会觉得自己到班级辅导的学生大部分不是自己所任教的学生,会影响他们辅导的积极性。
对此,目前学校采取了以下几种办法:
一是学生只在行政班自修,而教师在答疑室答疑,学生可以在自修时间寻找自己的任课教师答疑解惑;
二是学校对于学生何时在行政班或教学班自修做出具体规定,然后安排相应的教师到班级辅导;
三是个别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并存储大量学习资料,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平板电脑通过网络交流,教师也可以利用平板电脑进行测评等教学活动。
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案
实行走班教学后,班级之间学生的学业基础往往存在很大差别,会增大教学评价的难度。
为了使教学评价更具可行性,教学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组成平行班,并采取传统的评价方法对教师进行评价;
学业基础相差较大的教学班可以采取增量评价的方式,如将教师接任时学生的学科情况与任教结束时学生的学科情况进行对比评价,也可以采用等级分提高的方式进行评价。
延伸阅读——如何避免分层走班沦为“快慢班”
周宁医简介: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部主任
近期教改中的分层走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教学,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这种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学校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分层走班教学的误区
误区一:借分层之名变相分快慢班
分层走班教学的初衷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分快慢班(或重点与非重点班)教学是将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学生划分到不同的班级集体中去组织教学,这种划分的唯一衡量标准是考试成绩,很多学校的教师配备也会向快班(或重点班)倾斜。目前一些学校延续了快慢班的方式进行走班教学,即,选择权并不真正在学生手中,而是采取“学校选、学生修”的分层方法,这其实是变相开设快慢班,是有悖教育公平的原则和法规的。
误区二:分层走班之后加重课业负担
减负是我国教改多年的目标,也是考察分层走班效果的标准之一。一些学校实行分层走班教学之后,低层次教学进度按部就班,中、高层次加快教学进度。2014级上海市全市高一学生学习进度调查显示:语文、数学、外语教学进度超计划近2倍,物理、化学超计划1.5倍,政治、历史、生物超计划23.3%。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学习难度显著提高。
分层走班教学对教师快速、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情况以及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的能力和经验的要求明显提高。流动性的班级对于教师发挥其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能力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行政班班主任管理难度加大,而教学班任课老师则需要履行部分班主任职责,形成“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局面。
误区三:分层走班之后加速两极分化
分层走班教学的前提就是在优生更优的情况下,不能使中、差生变差。实施“因材施教”之后,力争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得以同步提高。
但在心理层面上,分层走班教学很难做到完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标签效应、光环效应会给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带来额外的精神压力。分层教学变相将学生分成多个等级,很可能导致师资的配备和教师的态度因等级而异,这不仅有可能衍生校园中的“马太效应”,还会让学生产生等级差别歧视和差生自我定位的心理暗示,容易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优越感,而另一部分学生产生失落感。
误区四:分层走班之后突出应试目标
研究型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体现知识的综合和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开发的,注重体现专题性和综合性、开放性,注重学科品质、科学思维在项目设计或课题研究中的创新运用。
实行分层走班教学之后,上海市教委的课时计划被学校“二次”分配,一些科目的课时被压缩,教学内容仅满足基础型课程的达标要求,等级考试、高考科目的课时被增加,教学内容紧紧围绕考试要求组织教学,即“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仍形同虚设。
避免误区,优化管理是关键
班级管理
建议在学生管理上,实行行政班级和教学班级双轨制的学生管理体制。行政班级以原班主任、班干部为主,配合各科任课教师,在原有班级管理基础上,加强同各任课教师的联系,及时了解分层教学班的学生情况,配合各科任课教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各科的学习成绩。分层教学班以任课教师和教学班的课代表为主,明确各教学班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班集体观念,消除原有的行政班之间的界限,增强教学班的集体凝聚力,同时注意与原班主任的沟通。在教学班的学生管理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程管理
分层教学课表编排采取组块式排课。同一组的课表必须排在同一时间段,数学和英语学科进行组合配对。集体备课制度是分层次教学的质量保证,担任低层次教学班的教师要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选择、个别学生辅导上多下工夫,并利用选修课时间进行基础强化;担任高层次教学班的教师则应更多地在学生潜能开发上投入精力,按照各“层次定位”目标组织教学,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教学也要体现“分层次教学”的要求。同时,兼顾区学科教研活动时间,保证教师能参加市区教研活动。
动态管理
为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在每学期期中与期末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意见及学生意愿,实行“微调”,凡有意愿向高一层次流动的学生,必须参加高一层次考试,成绩进步的学生可以升层;高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者必须降层,已经感到现有的教学层次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可申请进入低一层次班级学习。
及时的教学评价与学情反馈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导向、反馈、激励、改进等重要功能,尤其是对改进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心理功能和教育功能。
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试卷,即分低、中、高层次试卷,每个层次的学生只能选考本层次试卷或高一层次试卷。由备课组长负责完成不同层次试卷的命题工作,保证低、中、高三个层次试卷在题目总量和难度上的区别,使三个层次试卷在基础题上有20%-40%相同,以中层次学生作为参照常模,40%的基础题,难度系数控制在0.8-0.9之间;其余60%的试题形成明显难度梯度,中等难度试题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6-0.7之间,较难试题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4-0.5之间;低层次试卷的组成一般为70%的基础题,30%的中等题,中层次试卷的组成一般为40%基础题,40%中等题和20%的较难题,高层次试卷的组成一般为20%基础题,40%中等题和40%的较难题。考查学生分层次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可以让家长看到学生的进步,发挥“分数”的杠杆效应,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每学期各学科安排一次统一标准的“水平测试”,其成绩作为学生发展评价、学科学习水平评价的依据之一。
每个教学班内各行政班的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况、作业状况由教学班任课教师负责,应作好记录并及时向行政班的班主任反馈,使行政班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更有效地开展学生管理。
分层教学模式对老师和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保障和评价体制,保证分层教学的质量,使分层走班教学能真正地“走”出实效。
上一篇:2014年台湾高考语文卷
下一篇: 打磨试题:教师专业成长的载体